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7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碧螺春》主题研讨活动备课教案磨课听课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4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师配合画面描述:清晨,当太阳的第一缕曙光洒向大地时,人们又开始一天新的生活。漫步街道,我们会看见老人相拥,母子同乐,朋友团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安详与温馨。

2、引导学生交流看了这些画面后的感受。(生活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3、师述: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它们如花儿般悄悄地绽放,让人沉醉。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学习导航:

1、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看一看:利用电子课本中的超级连接,理解相关知识和词语。

3、想一想:

(1)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2)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结合专题学习网站自学课文。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互评。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老师抽查学生对“蓝盔”的理解。

(3)回答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从哪儿知道的?(这个中国孩子是雷利,在这封信的落款处可以看到。)

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雷利发出的呼声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他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呢?(那是因为他在战争中自己失去了父亲,他不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失去父亲、母亲。)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具体描绘了雷利与爸爸离别与诀别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师述:这是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书信语句感人,感情真挚,饱含着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上两遍,看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2、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下面为教师的预设:

(1)感悟“爸爸”的形象,结合有关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a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b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c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2)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3)体会雷利内心对和平的呼唤。

a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呢?(和平)

b为什么“我”会认为爸爸是在呼唤和平呢?(因为是战争使“我”失去了爸爸,所以“我”渴望和平,这里是借爸爸的口道出了雷利对和平的呼唤,道出了妈妈以及所有在场人内心对和平的渴望。)

c指导朗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尤其是三个“和平”的朗读要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强烈。)

(4)理解句子:“今天,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让学生上网浏览“视频录像”和“战争与后果”两大板块的内容,深入了解战争的残酷,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a学生自己上网学习。

b交流:你看到什么?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穿插的引读课文中作者呼唤和平的句子。

4、结合网站首页上的几幅画总结全文。

师述:战争,使晴朗的天空一片阴暗,不再阳光普照。那弥漫着硝烟的地区,满目疮痍。原本温馨美好的家园毁于顷刻之间,高楼、花园成了废墟;原本爱笑的孩子不再快乐,饱受着战争带给他们的苦难;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自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天起,人间就开始上演着一连串的悲剧!同学们,残酷的战争会随时随地爆发,威胁着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罪恶的子弹会随时随地破坏如花儿般美好的和平环境。

5、激发学生内心对和平的呼唤。

师述:我们无法去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做我们共同的语言吧:

(全班齐读:“为了像一样的孩子不再失去亲爱的爸爸,全人类应该共同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人类家园!”)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42:0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一、理解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设计理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所讲到的战争与中国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战争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战争的有关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激发他们对战争的憎恨,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老师配合画面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看了这些画面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学生欣赏着一组组表现美好幸福生活的画面,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这与战争地区的满目疮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我让学生根据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学习导航自学课文,并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我利用“学习导航”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目的是为了渗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网上学习的盲目性。)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这次,我让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上两遍,看看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更需要老师放开手脚,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说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又十分巧妙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网络环境的学习不会排斥朗读,否则网络学习会因为冷漠而没有情感与激情。当学生缺乏感受或是有一定的积累后,读书正是体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教学中,我抓住作者“巨大的悲痛、深切地缅怀”这一感情基调,让学生充分读书。要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读出对父亲的无比怀念,读出对战争的憎恨,读出对和平的呼唤。在读中真情流露,感染自身。)

3、重点理解句子“今天,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上的“战争及后果”和“视频资料”两大板块的浏览,加深对残酷战争的了解。

(2)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所看的和想到的。

(3)然后教师结合着首页上的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叙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一触即发,随时随地都威胁着人们,威胁着像花儿般美好的平和环境。

(4)最后当学生感情蓄积充分时,引导他们呼喊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也顺利地结束了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中涉及的战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采用了文字资料的浏览,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形式,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

四、总结得失。

1、由于网络资源集文字、图形、声像于一体,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所以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发自内心的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也就格外的强烈。

2、网络教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性,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昂然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而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可喜局面,既省时又高效。

3、作为执教者,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思考,由于情感的过于投入,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让大家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42:21 | 只看该作者
《碧螺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横林实验小学 董福娣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碧螺春》。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六(5)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且这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计算机,计算机操作有较好的基础,为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保障。

媒体运用:

《螺春碧》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但螺春碧制作过程、中国的茶文化……离学生的生活都比较遥远,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困难。而《碧螺春》这一专题学习网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入夜焙茶”、“月下品茶”等专块网页设计了相应的“阅读提示”进行方法导航,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多角度地进行知识拓展,从而突破难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解读文本,能借助网络资源和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以及祖国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3、培养学生按网页上的阅读提示利用网站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目标。

1、《碧螺春》这篇课文除了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还向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生动的画面?(板书:名字来历、春晨采茶、入夜焙茶、月下品茶)

2、上节课,我们披着晨雾,踏着朝阳,跟着美丽的采茶姑娘,我们一起走进了江南茶乡。江南的春光真美呀!背诵文中描写美丽的江南风光的句子和采茶姑娘采茶的句子。

3、总结:一座青山竖起一道风景,一瓢碧水蕴涵万般风情。江南的碧水青山孕育了碧螺春的绿润,滋生了它那肥壮柔嫩的茶芽。青翠欲滴的茶树漫山遍野,绿树映衬着采茶姑娘俊美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板书:美丽动人 图画)……

4、今天,我们将继续借助专题学习网站,进一步走近中国名茶碧螺春,用心感受那“入夜焙茶”和“月下品茶”的动人情景。。



二、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1、进入品读课文中“入夜焙茶”、“月下品茗”两个网页,按阅读提示利用学习网站中的相关资料自主学习着两部分课文内容。如果觉得本网站的资料还不够充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外网资源。

2、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交流“入夜焙茶”。

1、点击进入“入夜焙茶”专题学习网页。说说在入夜焙茶这个画面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受特别新奇、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

2、学生交流,相机练读。

(1)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①引导学生通过“利索、揉、捻、搓、抓、上下翻飞”等词体会焙茶手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

(教师把这几句话连续多读几遍,使单一的动作变成连续的画面。)

②你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焙茶手娴熟的动作表现来吗?评读。相机播放视频。

(2)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①    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呢?(联系焙茶的动作来讲。)

②    从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对碧螺春的赞叹、对焙茶手的钦佩之情)

3、总结:这月下焙茶的动人情景,真是江南春色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啊!“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正是有了焙茶手高超的技艺,才有了这“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的碧螺春茶。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对焙茶手的无限敬意,表达出对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吧!(齐读)



四、学习交流“月下品茗”

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是一种陶醉了。

1、让我们点击进入“月下品茶”的页面,说说哪些地方使你陶醉?为什么?

2、学生交流,相机练读。

(1)准备:环境幽雅,情态悠闲。

(2)品茶:

①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让人回味无穷。

(引导体会体会作者的细致入微和如痴如醉,以及碧螺春的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②过渡:碧螺春茶独特的色、香、味、形的确使人陶醉,作者品茶时的那份专注入微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啊!我们也来品一品,读一读,怎么样?

③指名感情朗读。评议。

3、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陶醉了。陶醉在幽静素雅的月色里,陶醉在人们从容悠闲的举止上,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陶醉在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里,陶醉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间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这月下品茶的情趣。(配乐诵读。)



五、总结延伸,想象练笔。

1、过渡: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想象练笔。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浏览网页上的资料,然后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写几句赞美碧螺春茶的句子。你可以采用外国诗人的句式:“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看到了……听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想到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句式来表达。

(2)组织交流。

(3)总结:同学们说得比那位外国诗人更精彩,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碧螺春的确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啊!让我们带着对碧螺春的赞美再读一读课题——碧螺春。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其实,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碧螺春仅仅是这文化长廊里璀璨的一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利用这个学习网站,展开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准备下节课交流。



板书:

      名字来历

春晨采茶     美丽动人(图画)

碧螺春    入夜焙茶     揉搓捺抓(工艺)     

月下品茶     色香味形(陶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42:36 | 只看该作者


《碧螺春》网络教学说课稿

横林实验小学  董福娣

一、教材简介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刻画,介绍了江南名茶碧螺春的名字来历以及春晨采茶、入夜焙茶的工艺过程和月下品茶的动人情景,趣味盎然,令人神往。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由于螺春碧茶的制作过程、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等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碧螺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为防止学生被网络的精彩吸引,没有目标地在“自主学习”的空间放任自流,所以,我们在“入夜焙茶”、“月下品茶”等专块网页上设计了相应的“阅读提示”进行方法导航,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多角度地进行知识拓展,从而突破难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理念

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我秉承两点: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追求目标;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培养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能力和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解读文本,能借助网络资源和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以及祖国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3、培养学生按网页上的阅读提示利用网站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综合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分为:复习导入揭示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学习交流赏读感悟、总结全文想象练笔四个层次。

1、创设情景揭示目标。

这一部分重在气氛渲染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文中描写江南风光的句子和采茶姑娘采茶的句子,把学生带进江南明媚的春光里。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课学习目标:继续借助专题学习网站,进一步走近中国名茶碧螺春,感悟“入夜焙茶”和“月下品茶”的动人情景。

2、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碧螺春》是一个综合性的专题学习网站,意在引导学生阅读好课文《碧螺春》的基础上,能全面了解中国名茶碧螺春,同时感受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网站共分为“课文导读”、“品读课文”、“课外拓展”、“资源共享”等几个部分。这一课时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品读课文”页面,重点对这一界面中的专块网页“入夜焙茶”、“月下品茶”两个部分进行深入学习。

专块网页上除了课文内容、视频播放外,还有相应的“阅读提示”进行方法导航。如:“入夜焙茶”网页中,设计了如下阅读提示:

(1)焙茶过程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受特别新奇、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自由读一读,找出具体动词并演给周围同学看一看。

(2)点击视频播放,欣赏焙茶手高超的技艺表演,谈谈自己的体会。

(3)查找相观资料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艺茶?

(4)通过品读课文,了解焙茶繁忙、新奇的过程,体会作者对焙茶手的钦佩之情。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个阅读提示不仅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帮助,更多的方法引领。它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了保证。

3、学习交流,赏读感悟。

这一过程中,我把读和悟贯穿于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时多角度了解的拓展知识融入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等形式深入理解文本,体会焙茶手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体会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体会人们对焙茶手的无限敬意,对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的由衷的赞美之情,乃至对江南春色的无限向往,从而使网络媒体真正为解读文本服务。

4、总结延伸,想象练笔。

这一板块中,学生再次认真地浏览网页上的资料,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外网资源,然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下对碧螺春的赞美之词。(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

三、应用效果:

反思整堂课的教学,前后安排了两次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时间充足,效果都比较令人满意。

1、第一次是利用专块网页的自主学习。入夜焙茶、月下品茶等专块网页上除了相应的课文内容外还特意设计了阅读提示进行方法导航。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自主性,又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帮助。学生按阅读提示利用网站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对文本的感悟,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搜索相关信息来加深理解,有目标,有方法,自主学习不再是走过场。由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比较到位,所以,在学习交流的环节中,学生无论是诵读、感悟,还是表达都比较精彩。可以说,在这一环节中,网络真正成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工具,网络的有效应用也落到了实处。

2、第二次是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再次利用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有的继续认真浏览学习网站上的资料,有的则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外网资源,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下了对碧螺春的赞美,感悟独特,较少雷同,语句生动,用词丰富,有的学生甚至还从网络资源中得到启发,写下了精美的诗句,令人赞不绝口。(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42:46 | 只看该作者
对网络语文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评价

孙亚珠

听了吴蓉梅老师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最大的感受是语文网络课的优势凸现得比较明显。

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内容感人。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知道,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就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

教学时,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的广泛性与直观性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让网上的多媒体资源,以极大的冲击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辅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拓宽学生的视眼,树立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同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这堂语文网络课,教师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应用了网络技术,不贴标签,不求形式,不讲豪华,在最必要的时候应用网络技术,用得恰到好处。教师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的知识任务去学习,师生一起把网络作为了学习、交流、评价的工具,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9: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