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课改中课堂活起来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梁伟芳



【摘要】 数学课堂活跃是个好现象。务实求活应是和谐的统一,课堂要真正活跃起来,不仅是课堂气愤的活跃,更要把知识教活。这就要求老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的构建教学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活跃课堂,务实求活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由于对新课程理解不全面和急功近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课堂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补充教学材料随意性大,教学内容不扎实;片面理解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活跃浮于表面,学习目标未落实等。怎样防止上述倾向? 亟需我们思考。

一、开放内容,防止随意补充材料

1.游离文本,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

“课本为中心”已成为过去,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形式要向生活开放,从而改变数学课程孤立、封闭、僵化的弊端。优化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与儿童的经验相联系,引进时代“活水”,充实、完善现行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在对教材处理时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炉灶,一节两节马马虎虎,多了呢?其结果必将退下阵来,这显然不可取;而较多的问题是,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课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学要求,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新授课时,课才上到10分钟,一名优秀学生提问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大加赞赏,分析解答。其他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也千方百计提出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组织讨论逐一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学要求,教学的后30分钟只讨论了3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真是舍本逐末。

可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开放,让教学效果显著。

2.流连于情境之中

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学生却往往留恋于情境本身,无法作数学化的提升,以至于“用”冲淡了“算”,知识技能的底线目标无法落实。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上),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博物馆开张了,一、二、三、四班的同学想一道去博物馆参观文物,可学校只联系了两辆车,每辆车准乘70人,你们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马上围绕着图上信息“准乘70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准乘包不包括司机?”“不包括,准乘是针对乘客而言的,是提醒司机这部车最多能装多少乘客的,所以不包括”。“应该包括司机,既然是准乘,就应该是车上所有的人,当然应该包括”。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室里一番针锋相对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辩论精彩,但问题在于争论的焦点乃生活常识问题而非数学问题,留恋于具体生活情境中浪费大量的时间,而致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计算的目标不能到位,比之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效率,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

3.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非数学化倾向

案例:人教版(二上)36页“我长高了”实录:测量课堂上各种物体的长、宽、高,并提出问题。学生们测量了铅笔、文具盒、桌子、椅子、身高等,提出了“……比……高”“……比……长”等问题,教师给予了鼓励。这时一个学生提到“老师为什么这样高?”教师答:“你真聪明,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小的时候注意营养、注意锻炼身体,所以长得高。我相信你今后比我长得高。”这时又有学生提到“世界上谁最高”,教师做了回答。接着学生又提了很多问题,如“吃什么最有营养”“为什么男的比女的高”等等,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很难收场。这样,数学课上成了健康课。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有的数学课上成了“环境课”.有的上成了“语文课”,有的上成了“少先队活动课”,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课的“主题”被冲淡了。

数学课中通过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是值得提倡的,结合一些内容进行环保教育、爱心教育等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二、自主学习,防止放弃教师指导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了,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了,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恐怕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在关键之处,缺乏有效的指导。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复习几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再出示例题23-7,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各组学生都能从13-7=6中推导出23-7=16,接着让各组代表借助小棒说说各自的想法,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还差4,我就从20里取出4得16,有的说,个位减7不够,我就从20里减7得13,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3得16,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我就从20拿出10变成13-7得6,剩下10再加6得16……教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又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说出“做一做”中各题的口算过程。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表面上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由于教师没对众多解法加以分析、比较,没有强调第三种方法的重要性,即学生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反而对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小数减法和除法带来不良的后果。

就选择学习内容而言,加强指导有二个层面的含义: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②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而且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强选择学习内容的指导,这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自己等腰的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有价值的切入口进行探索,效果显著。而当要学生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有部分学生说喜欢画等边三角形,不想画等腰三角形。面对学生一时还难以完成的过高要求,教师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与学生商量,先画好等腰三角形,课外画等边三角形。对于学生的选择指导及时,避免了花时多、收益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正确处理信息,而不盲从。

三、课堂活跃,防止表面热热闹闹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是可喜的。“课堂气氛活跃”是一个过程,还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是前者。数学教学应该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高效率地进行思考,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有效学习。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时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闹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观察学生在许多课堂上的表现,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合作,更淡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为合作而合作,应当是实质性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组织时,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分工,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同时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中介性的工具──有价值性的问题。

不论是采用哪种形式使得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都要注意:①必须围绕“三位一体”的目标,即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目标是学习的定向,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②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要注意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学生是否人人都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碰撞,情感是否得到交流。教师应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并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离开了这些,表面热热闹闹,那将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小组讨论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乱哄哄的,每个人都说着话,大家都听不清别人在说些什么,等老师组织汇报时,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根本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形式上的活跃又有什么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四、课堂评价,防止评价趋于廉价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小红星、糖果、文具等等,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常常事与愿违。频繁的表扬和奖励常常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常常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我就看到过课堂上学生因为老师忘记给自己发奖品而打断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为老师该不该给某个小组奖励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在课改中,许多教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学生的见解即使乏善可陈、离题万里时,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一两句。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诚然,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表扬作为一种手段,的确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但是,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特别是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另外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有时表扬太廉价了,没有原则,就显得虚伪,影响师生间真诚的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倒有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之嫌。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激励手段的作用,更娴熟地把握激励技巧。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实”与“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要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要追求实而不死,放而有导,活中求新,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

2.《小学数学教育》2000年第4、5期

作者简介:

梁伟芳,女,小学高级教师。南宁市骨干教师。2003年获南宁市课改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获广西教育学会教研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2006年多次在区、市、县各地课改教材培训会上承担专题讲座任务。多篇论文、案例获市、省、国家级一等奖,有的在《广西教育》、《南宁教研》上发表,多次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市级以上课堂大赛获指导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 08: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