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如在教学S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三棵银杏树》时,让学生体会三棵银杏树静态的描写及作用之后,让学生练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梧桐树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十分熟悉的,但是有些学生笔下的梧桐树确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毫无文才可言,然而通过要求学生把凡是描写银杏树的句子能运用到描写梧桐树上的全部摘录下来,进行仿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的学习效果:(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3)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抛弃作文知识的积累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要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阅读是输入,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表达的方法。作文是输出,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用语言表达,抓住语言这个共同点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3、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4、在日常中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骤是:①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②选择材料:选取一些新鲜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③培养造句能力: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如教学“抚摸”一词造句时,有学生说:“朝阳抚摸着土地”,就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怎样的季节里,在怎样的天气条件下,朝阳如何抚摸着什么样的土地?”经过引导学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5、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
只有在指导课上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指导课作文范例的剖析呢?即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指导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2)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四、重视作文评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1)学生方面: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评改和②交互评改。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2)教师方面: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①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时并没有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②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支,配写出尖刻,过于偏激的评语,如“乱七八糟”“话都说不清”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同学看到这些评语时,当然随便把作文本扔到书桌上,因为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如,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景色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是万物蓬松的季节,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在这句话中,“蓬松”一词用得不恰当,我先在旁边给他写出了“蓬松”的意思是:形容草、叶子、头发、绒毛等松散开。然后写出了评语,“你推敲一下,‘蓬松’在这里用得合适吗?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当这个学生看到评语时,拿着作文本找到我,告诉我他知道了“蓬松”这个词用的不当,应改为“复苏”,我给予了肯定。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