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6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亲情”为话题作文
例文1 琵琶行之父母亲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在母亲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听轻音乐,做有氧体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课。在温暖亲切的亲情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厉声训斥我的父亲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母亲和声细语的安慰,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固,这是父亲的功劳,我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母亲疼爱有加了。因为亲情,我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动。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爸妈喜欢在周末带我到郊外踏青。那段日子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因为美好,因为不再重演,更因为亲情。记得,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的欢心,总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陈词滥调的叮咛和唠叨。喜欢上奇装异服,喜欢上顶嘴,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回想起来,我似乎要走上一条错路了。要多谢亲情,多谢我的父亲,父亲那副严厉的面孔突然换成了和蔼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从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如水的亲情中无声地过去了。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终于把我拉扯大了。即将离开父母的我有些悲壮的感觉。爸妈老了,我发现他们鬓上的白丝;爸妈笑了,当我发现他们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妈的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亲情留给我的是那么刻骨铭心,我怎能离得开她呢?
[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亲爱的爸爸妈妈,虽然我即将远行,可你们留给我的这份无人能比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永远的精神支柱。
谢谢亲情!谢谢父母!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
借鉴:
1、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在清晰的结构中又凸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以诗句作每段的引子)。
2、不断点题。注意:点题是指点话题,一定要在文中不厌其烦地点题,千万不要写朦胧文,不能让阅卷老师去猜测你写的是什么主题。
例文2 感悟亲情
说到亲情,人们眼前浮现出的是一些温馨的画面:母亲伸着双手跟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满脸的喜悦中露出甜蜜的紧张;风雨中雨伞呵护着孩子,父亲的身子虽被淋湿依然笑声朗朗;月夜下奶奶教孙孙数天上永远也数不清的星星,讲总也讲不完的神话传说……耳边萦绕不散的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常回家看看”的悠扬歌声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吟咏。
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屡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在浓浓的亲情呵护中,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由第一声响亮的啼哭,第一次独自行走,第一句爸爸妈妈长成英俊的少年,妙龄的少女,生命之花在亲情的浇灌下出落得如此娇艳。
高兴时,与亲人共享,愉快的心情充盈弥漫开来,占据的岂只是整个身心;忧伤时,淡淡的愁绪在亲人关切的眼神中如轻烟袅袅升起,飘走的不只是忧愁。失意时,亲人鼓励的话语是重扬生命之帆的动力;成功时,掌声,鲜花,美酒,奖杯献给亲人是最大的心愿。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是家里的月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沉浸在种爱当中的孩子感受到了吗?看看这些在家中,校园中常见的镜头:放学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肩上背着书包,左手拎着水壶饭盒,右手还要牵着空着双手的孙孙;校园的电话亭,常听到孩子对父母的责怪:就是你,把我的书忘记放书包了,马上给我送过来;家里稍有不如意,哭闹是好的,吼骂父母也是习以为常的……
今天的孩子也是不幸的,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
是时候了,是时候懂得感悟亲情,并学会回报亲情!
借鉴:1、语言生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使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记住一句话:一篇文章,没有太阳,要力求有月亮;没有月亮,要力求有星星;没有星星,至少要有萤火虫。因此,一定要学会使用排比、比喻、引用这三种修辞方法。2、内容具体。没有空话套话,所有语言都是建立在具体可感的事或物上。
例文3: 阳光下的守望
顾振威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染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
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借鉴:读过此文,让人深深地体味到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的母亲是清贫的,这可以从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可以约略看出;但这位母亲更是可敬的,高贵的,就因为“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她可以痴痴地守望在阳光下;当吊针都不起作用时,只需一句“学生下考场了”,就可以让她猛然坐起,可见儿子在母亲心中占有怎样的分量啊!有一笔描写耐人寻味——“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它不正是在告诉我们,相似的事件、类似的母亲,生活中还不少吗?
例文4: 最珍贵的废书
佚名
一天, 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书是我上高中时妈妈为我买的。妈妈是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去世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攒钱置办一件小小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只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却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孩子,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
“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有人用假书、假资料来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
“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
“哪来得钱?”
“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巨大的绝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竟然就骗走了妈妈的镯子!
“孩子,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大学,妈妈高兴极了,说是两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
“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
“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
(转摘自《作文与考试》2002年第10期)
借鉴:这是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为了儿子能成材,母亲可以抛开“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的风俗,毅然用艰辛劳动所得的两只手镯换了两本“考大学的书”,只是因为“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而懂事的“我”深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强忍泪水和屈辱安慰母亲,直到今天仍珍藏着两本废书,并决定永远不让母亲知道事情的真相。这种母子之间相怜相爱的至情,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为之潸然泪下?
例文5: 母亲的需要
张峰
给天下的儿子出个题目:母亲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也是一个复杂的题目。从来是母亲问儿子你需要什么,很少有儿子想过母亲需要什么。从小到大,儿子有数不清的需要被母亲牢记,被母亲满足;从小到大,儿子很少过问过母亲的需要,母亲的梦想。其实母亲的需要非常简单,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某一监狱的牢房中关着数名死刑犯。
有一天,大伙翻着彩色的杂志在那里闲聊,其中一个犯人指着杂志中的珠宝图片感叹说:“我母亲如果戴上这些首饰一定很高兴。”
有一个则指着上面的房屋图片说:“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多好。”
另一个犯人说:“要是我的母亲有这么一辆车子,就可以常来看我了。”
杂志最后传到一个犯人手中,他拿着杂志良久未言,默想了许久后流着泪说:“如果我的母亲有个好儿子就好了。”
大家听了都沉默无语。
不知道这是不是作恶者最后的悔悟,这几个死刑犯能在生命不多的日子里想起他们的母亲。应该说,他们都是心存孝顺的。可是,前面几个犯人对母亲需要的揣度都是错误的,他们其实是把自己的需要加到了母亲的身上。只有最后一位犯人有了彻悟,他明白了天下母亲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个好儿子!
从撕心裂肺艰难的分娩,到一口奶一口饭艰辛的哺育,到一件衣服一次脸色的无尽关怀,儿子是母亲烦恼的根源,更是母亲幸福的根源。儿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连着母亲的心境,儿子是母亲心头呵护终生的“痛”!母亲的付出,追求的哪里是物质的回报?是的,珠宝、别墅、小车,的确是能给母亲带来快乐,可是,在母亲的心底,终极的幸福永远是儿子自身的优秀!
明白了母亲的需要,你就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明白了母亲的需要,你就要懂得,为了母亲,你更应该走好脚下的路。
(转摘自《作文与考试》2002年第9期)
借鉴:这绝对是一篇充满魅力与震撼力的美文,在它面前,我的任何评说都可能是苍白无而多余的,读者自会有所对照,有所沉思,有所领悟。我只想说:假如人人都能时刻记住一句话——“明白了母亲的需要,你就要懂得,为了母亲,你更应该走好脚下的路”,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或许真的可以多一分真、善、美,少一分假、丑、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