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论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任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08: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任务
胡若予副教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一、综合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这是建国后第一次。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它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它不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它的学习内容是灵活的,即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自由选择学习课题。它的学习方法也是灵活的,即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观察,去调查,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不是“个体性”的、“复现性”的学习,而是“群体性”的、“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它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展开,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是侧重在掌握结论,因此评价的着眼点应放在过程上,即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二、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必然性



(一)语文课程功能的重新定位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方法,以考试为目标。其实,从语文课程特点看,语文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语文处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将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重新定位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感兴趣的活动,从中整体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语文课程提出综合性学习,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它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它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面发展。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也就成为必然。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是当今世界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传统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类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强项和长处。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范畴与性质却呈现许多个别差异,人人各不相同。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所有的各种智能特别是其中的特殊才能,均能得到高度的发展,而且远超出我们所预期的境界。这种多元智能的理论主张完全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其目标是真正根据人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它能够引导我们创造宽松和谐有利创新的教学环境,面向学生生活设计和组织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各种特殊才能。



三、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顺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即以学习教材为主要形式,以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二是课外实践活动,即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习直接经验和获取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两者都应以促进学生认识、情感、能力、习惯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互相替代。



小学生语文素养不是在课堂“言说”和课外“做题”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践行”和广泛“习得”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让学生有充分的“习得”机会。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要求。为了落实这些理念,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五个板块”之一明确提出来,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它较之传统的语文课外活动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对小学三个学段综合性学习内容和评价要求的细化,使之更具规范性和导向性。因此,抓好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内外联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整体优化的关键。反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就可能流于形式,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目标特别是“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生成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特点。这是因为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大统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显和创造性的发挥。



从课程标准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更加灵活而有弹性(对于整体目标而言),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延展性;它的学段目标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变性;对学生群体或个体的要求,都比较明确而宽松。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己理想志趣的广阔天地。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探究的需要,随时改变原设计的思路,沿着更新的目标去探索、前进,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目标可以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可能不断产生。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活动目标的可变性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生成性的特点,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推进和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由于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这样便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在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诸如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得到迅速提高。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索中学,既有助于多元智力的开发,又助于多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总体规划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规划不是抑制学生语文学习的生成性,而是使其具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富有成效。



(三)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加快,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面之广,吸纳的信息量之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之高,都将是前所未有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第一,促进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尽快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充分地发挥好指导作用,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虚心向小学生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第二,促使教师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视野,深入生活,调查研究,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亲身体验,以掌握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第三,加强对综合性学习指导方法的研究。教师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动的组织类别和形式,指导的方法和要求等,都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掌握规律,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和工作效率。第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锻炼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探究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明创造。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可见综合性学习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独生子女受到父辈们的精心呵护,大都不懂得也不愿意,更不会与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要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即是财富。人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标。而以往的学科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润物细无声”,是语文课程思想教育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习,必须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地说,综合性学习应从下述几方面增强育人的功能。



1.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



语文课程大都是通过形象化的生活、形象化的人物、形象化的语言来达到其思想教育的目的。综合性学习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让小学生通过阅读、视听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体验,接触到活生生的人、事、物,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鲜活生动,以形感人,以情动人,避免空洞的说教。



2.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



综合性学习活动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教育功能。首先,应让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等渠道,对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不同时期的中外文学作品有更加广泛的接触,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也有更加广泛的接触。与单纯的语文课堂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应更加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广博性。其次,综合性学习应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愿参与,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不但受到课外读物中优美文字的熏陶,而且感受到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的亲和力。



3.增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性



综合性学习从内容到过程,都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诸如爱与憎、乐与悲、善与恶等。因此,必须通过反反复复、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情趣,积淀学生的情怀,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尽责任,普遍地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人之美德。在综合性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社会责任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