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计算教学(主要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困扰实验教师的一大难题,我对此作了专门的调查和分析。
  一、教师们的忧虑和困惑
  1.来自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困惑。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原来编排在第二册的退位减法移至第一册进行教学,教师们认为加重了负担,加大了难度。
  从课时数来看,所花的时间明显减少。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总共被缩减至10页。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是那种一步一趋的“小碎步”教学法,即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成“9加几”“8加几”等几个小节,分段教学,教一段练一段,这样教起来老师们觉得心里踏实,可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过关;而新教材采用的是一种系统教学的方法,即所有的进位加法只花一堂课时间研究方法,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练习了,练习内容也不够多,老师们担心学生学得不够扎实。
  2.来自算法多样化的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凑十法”等问题感到举棋不定。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不可以向学生暗示运用“凑十法”的好处呢?要是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教师是不是有责任讲解一下呢?这是很多老师感到迷惑的地方。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教师又有担心了:方法这么多这么杂,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导致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
  3.来自练习与评价方面的困惑。
  运用新教法教出来的学生,口算能力似乎不如往届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老经验,要想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练习。但是,如果进行大量有密度的练习,会不会使学生前面两个月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数学的兴趣丧失贻尽呢?如果不加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
  基于以上几点,实验老师普遍感到新教材的计算课难教,很多问题不好把握。为此,我在实践中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认为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二、我的认识和几点做法
  1.关于教材——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宋淑持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学实践,都是受一定的思想方法所影响。我们只要探究一下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不难看出,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计算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合为一个整体;二是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法进行改革,首堂课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质上一个整体,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他们培养主动探求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实验老师要是能够认识到以上这几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2?关于算法——解放思想,开放思维,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请看学生是如何算“7+6”的
  生1: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2: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生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l,5+5=10,2+1=3,10+3=13。
  生4: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3。
  生5:摆学具。先摆7个,再摆6个,一共13个。
  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
  生7:我会算6+8=l4,所以6+7=13。
  生8:2×6=12,12+l=13。
  生9:2×7=14,14-1=13。
  ……
  又如计算“17-8”,如果学生说用“8-7=1”,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7只比8小1,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等于9。”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关于老师们担忧的困难生的学习问题,倒是很值得考虑的。在课堂里如何关注这个弱势群体,也是我们迫待解决的问题。
  3?关于练习与评价——不重数量讲究质量,改变形式,组织有效的联系,进行合理的评价。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先不出声。默算2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再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计算的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听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会要到本学段结束的时候,才能达到每分钟算8~10题。教师应正视这个事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急于求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8: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