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4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听课有感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信的教师  自信的学生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听课感受

今天在五(2)班听了施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上,她那从容淡定,落落大方的敎态,让我感觉施老师天生就是一块当教师的好料。整节课教师的自信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自信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课堂气氛十分高涨。

开课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施老师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练习设计颇具匠心,有边讲边练,边练边总结,还有专项训练;有口头回答,还有动笔计算;还有思维干扰训练,比如:前4道都是体积单位的换算,最后一道变成了面积单位的换算。有的学生就容易思维定势,当成体积单位换算,而老师早就把准了学生的脉,不按常规出牌,可谓一箭双雕。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施老师整节课都注重让学生说算理,说过程,而且很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评价,给了学生明确的方向指引。

商榷之处:

1、大象和小兔谁的蛋糕体积大?这个环节让学生猜测,接着可以进行小组验证,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教具直观演示,课件动态演示等不同形式证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有了这个基础,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时,可以让学生比较,用哪种方法方便证明呢?当然是计算了。

2、教学例3时,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为什么×进率,为什么÷进率,要让学生明白期间的道理。

                                               五(1)班数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30:05 | 只看该作者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听学反思



张老师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课,很朴实,但却引人入胜,越上越耐人寻味,越觉其精彩。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不是在作公开课表演,而是实实在在讲数学,少了娇柔做作,少了装腔作势,少了华而不实。一改往日公开课学生就是看戏的常态,一节课下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最终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获得喜悦。并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班级内展示,谈谈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还注重知识之间的链接,整理知识结构。例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张老师的课上的不错,不仅在上课的思路、上课模式或是学生的的课堂表现都是我应该学习和改进的。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探讨各自的方法。所以,在学生的探讨与教师的发问后,模糊点和难点都迎刃而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分配合理有序,练习题的梯度明显。口答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还不好,思维跟不上,原因可能是在探究的时候,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转化原理,只是把重点放在结果上,而不是过程的探究上。后面的小组合作的练习都很到位,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很默契,完美的一课。

教学中张老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和共同参与者。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充分的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贯穿了这一理念,学生得到的是一段知识,培养的却是一种思维的好习惯。

张老师的课教学环节设计的很好,非常合理。教师的人格魅力极强,给学生和听课教师较大的感染力。教师仪态大方,亲切和善的同时又给人不怒而威的纪律执行力。充分让学生思考,学生总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总结出规律来。授课充分照顾每一个人,适时提问发言不积极的学生。

在本节课中存在以下不足:

当探索出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之后,如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重复说明一下形成过程,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30:46 | 只看该作者
评周秋阁老师执教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
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和老师们一起听了周秋阁老师讲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九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对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相互转化而设立的。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的内容在以后解决问题和单位转换中可以说是经常应用,周老师很轻松的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接着周老师还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这样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中间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了体积单位名数的变化,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最后又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整节课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教学目的明确,能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开发和组织教学资源,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理念新,组织教学能力、调控能力强,应变能力强;课堂上语言规范简练,能够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知识本身就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实践,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我们教学时能够活用教材练习题,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而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真实、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所以,周老师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为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这里包装盒子是否能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根据计算结果,这个包装盒能装下这璃器皿吗?这时老师问为什么?生: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都要比玻璃器皿的长、宽、高长,所以装得下。这样就算解决完了,其实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试着这样问:如果我们计算的结果要比玻璃器皿的高18cm小,这时还装得下吗?如果学生说装不下,可以给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如果包装盒的高为17厘米时,能否装下?学生可能会说:装不下。因为玻璃器皿的高是18厘米比纸盒高1厘米,那么纸盒无法合拢。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如果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把这个玻璃器皿倒着放,让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8厘米,高是16厘米。这时,它的长、宽、高都比包装盒的长度小,不就可以装下了。也许学生经过讨论后就能解决,这时候我们要提醒学生:看来,那么同一个物体如果摆放方式不同,它所对应的长、宽、高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思考此类问题时,大家还要全面考虑。那么,如果包装盒的高为15厘米时,能否装下玻璃器皿呢?学生可能会说装不下,只要包装盒的高符合什么条件时就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了呢?因为玻璃器皿最短的棱都有16厘米长,而包装盒15厘米的高太短,所以无论怎么变化摆放方式都不可能装下。我们这时及时提醒:那么在这题中,只要包装盒的高符合什么条件时就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了呢?相信学生一定回说出:只要高大于或等于16厘米时就可以。

   

   数学课上,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如果此处照本宣讲,只以计算结果21厘米来进行判断,将严重导致学生思维的闭塞。在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长、宽、高的思维较僵化时,要及时加深教材知识点的思维含量,抓住知识点的中心——比较包装盒与物品的长、宽、高,培养逻辑思维;抓疑点——物体的不同摆放对应的长、宽、高也就各不相同,培养求异思维;抓难点——包装盒的高度至少为多少厘米才合适,为什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采取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通过自己的头脑开展思维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我们可能太注重教学进度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听课时我还发现有时老师提问时,班上只有几个人会,于是就会去请那几个举手的学生回答。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再耐心的等一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时,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其实,只要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己独立解决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的。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不一样,因此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在出示较难的题目之后,要尽量多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满足绝大部分学生思考的需要。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些困难。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恐怕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就对我们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我们要对练习部分进行更加细致的思考:哪些练习是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哪些练习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的,哪些练习是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的,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只有事先对这些进行思考,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31:01 | 只看该作者
讲课教师:施老师

评课教师:四(2)数学

    在施老师的这节课上,她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民主和和谐的气氛中,心情舒畅,在观看教师课件的展示,在自己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毫无矫揉造作的成份,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2、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3、教学本着学生能够探究的知识坚决让学生探究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教师坚决不包办,不提示。教学例3的处理上颇具匠心。一是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发,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例题单纯由教师讲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在单位的换算中注意对比,总结出换算的方法。

    建议: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大单位、小单位的这种说法我认为教师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31:30 | 只看该作者
评周秋阁老师执教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
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和老师们一起听了周秋阁老师讲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九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对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相互转化而设立的。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的内容在以后解决问题和单位转换中可以说是经常应用,周老师很轻松的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接着周老师还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这样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中间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了体积单位名数的变化,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最后又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整节课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教学目的明确,能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开发和组织教学资源,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理念新,组织教学能力、调控能力强,应变能力强;课堂上语言规范简练,能够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知识本身就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实践,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我们教学时能够活用教材练习题,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而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真实、有价值的问题,就会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所以,周老师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为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这里包装盒子是否能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根据计算结果,这个包装盒能装下这璃器皿吗?这时老师问为什么?生: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都要比玻璃器皿的长、宽、高长,所以装得下。这样就算解决完了,其实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试着这样问:如果我们计算的结果要比玻璃器皿的高18cm小,这时还装得下吗?如果学生说装不下,可以给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如果包装盒的高为17厘米时,能否装下?学生可能会说:装不下。因为玻璃器皿的高是18厘米比纸盒高1厘米,那么纸盒无法合拢。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如果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把这个玻璃器皿倒着放,让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8厘米,高是16厘米。这时,它的长、宽、高都比包装盒的长度小,不就可以装下了。也许学生经过讨论后就能解决,这时候我们要提醒学生:看来,那么同一个物体如果摆放方式不同,它所对应的长、宽、高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思考此类问题时,大家还要全面考虑。那么,如果包装盒的高为15厘米时,能否装下玻璃器皿呢?学生可能会说装不下,只要包装盒的高符合什么条件时就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了呢?因为玻璃器皿最短的棱都有16厘米长,而包装盒15厘米的高太短,所以无论怎么变化摆放方式都不可能装下。我们这时及时提醒:那么在这题中,只要包装盒的高符合什么条件时就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了呢?相信学生一定回说出:只要高大于或等于16厘米时就可以。

   

   数学课上,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如果此处照本宣讲,只以计算结果21厘米来进行判断,将严重导致学生思维的闭塞。在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长、宽、高的思维较僵化时,要及时加深教材知识点的思维含量,抓住知识点的中心——比较包装盒与物品的长、宽、高,培养逻辑思维;抓疑点——物体的不同摆放对应的长、宽、高也就各不相同,培养求异思维;抓难点——包装盒的高度至少为多少厘米才合适,为什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采取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通过自己的头脑开展思维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我们可能太注重教学进度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听课时我还发现有时老师提问时,班上只有几个人会,于是就会去请那几个举手的学生回答。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再耐心的等一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时,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其实,只要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己独立解决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的。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不一样,因此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在出示较难的题目之后,要尽量多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满足绝大部分学生思考的需要。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些困难。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恐怕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就对我们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我们要对练习部分进行更加细致的思考:哪些练习是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哪些练习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的,哪些练习是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的,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只有事先对这些进行思考,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31:46 | 只看该作者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31:52 | 只看该作者
施老师的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四点与大家分享: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作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中教师用大象开生日会分蛋糕为素材,小猴和小兔分的蛋糕分别为棱长10厘米和棱长1分米的蛋糕,猜测他们分的蛋糕体积一样大,并加以验证,得到1立方分米与1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二、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在学生推导出1立方分米与1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验证,亲身体验1立方分米与1立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如何而来。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交流中学习,在复述中巩固。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单位换算是学生一直以来学习的内容,教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知道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也是如此,并及时小结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     多样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融化”知识

课中的练习题有:(1)填空中的体积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内容全面(2)解决问题中条件、问题中的单位换算。(3)形式有口答、抢答、小组交流、同桌互说算理等。这几点正符合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训练学生复述、分析、评价等表达能力”

当然每一节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我有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在提出来与各位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中用箭头画出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箭头的方向是不是应画成双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7: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