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9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心得

何志颖

    一、领略名师的风采。

  本学期,有幸听了许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许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许老师人品与课堂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紧张进行着,而让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认知的教师,目前还处在转型阶段。我经常外出听课,而许老师的课堂教学是首次让我感受到了回归这样的理念的重要性。许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这样教学老师不必使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不会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转来转去,虽然也学到了知识,但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受到很累,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是为了倾囊而赠的慷慨。

    二、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许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 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让学生猜一猜,看看它的体积大概是多少?接着再猜一猜它的体积可能与长方体的什么有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利用直观有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接着,教师再次提问:长方体的体积到底与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学生实验验证。

    二、 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内合作分别组成不同的四个长方体,并及时填表记录(每组课前发一张表格),记下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需要的长方体的个数及此时长方体的体积。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很快把表格填充完整,再通过展示、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且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很快解决问题,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

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通过练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又把这个长方体用课件很直观的演变成正方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分别标出长、宽、高及把底面涂色)学生计算后引导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把握了本课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教学方

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甘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

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它不仅让学生学会

了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许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打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课堂教学缺少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许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稍欠扎实高效

许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到了很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方面,唯恐时间和精力上不允许,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今后我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教诲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扎实高效迈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4:15 | 只看该作者
听课有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听完了这节课感受很多:

1、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教态很自然

2、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在做中学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了这节课的主人。

3、不足:1)   复习部分花的时间过长        2)在小组讨论以后让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来展示摆的样子,这样更加的直观,更有利于后进生和空间想象不丰富的学生观察  3)学生有些疑问,教师没有解决到位  4)在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没有进行归纳,使得学生汇报的结果有些乱,同时重复的较多   5)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有些复杂,不易学生理解     6)没有充分使用教师发的表        7)让学生交流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时间过短,学生几乎没有交流起来   8)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证明过程单一,例证只有一个,太少,没用将例题联系中的例子用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4:52 | 只看该作者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听课有感(青桥学校副校长听课评课)听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很有特点,细细回顾品味,几点感想与大家共享。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数学情境,如比较:消毒柜和微波炉的体积。因为学生还未学习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践,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通过“摆一摆”的实践活动,然后引导观察所记录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推出长方体体积计算方式。在自主学习环节,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找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为了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公式,时间用于过多,学生还未能很好地总结出来,以导致练习时间不够。
  3、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灵活地变换已知条件,让学生能充分地学以致用。
练习形式不多样化,学生只是死死地记住公式,而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多种练习手段,以丰富本节课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5:08 | 只看该作者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反思  我校的同课异构,构建和谐课堂,数学老师的最后一节,赵老师的课讲完了,人们说:好戏都在后面,我相信这句话。

  赵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我在听课时就听得入神了。觉得其中好的地方是:


1 、让每一个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获取新知,提高了学力。


2 、 在学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主学习,即摆一摆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所要学习的知识过程,然后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3 、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在建立一定的知识框架,真是精采纷呈。
  小学数学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提倡让学生在感知、操作中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价值性,提倡知识的活学活用,提倡学习过程的价值。本堂课赵教师为学生提供了 “自主探究 ”、 “实践体验 ”的学习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5:28 | 只看该作者
听韦丽芳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反思
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了很大的收获,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韦老师能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通过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二、探索发现,抽象本质,发现规律。

韦老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展示发现、汇报交流,让全体同学继续探索来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是否正确,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韦老师还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体现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5:43 | 只看该作者
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有感

――学校周一听课活动侧记(一)

今天是星期一,而且是双周,也就是学校家常课教学研讨活动,每一个数学教师把自己的一些原生态的课堂情况反映出来,然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同样,今天是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到了第四节课,我校的其他数学教师急匆匆地赶赴上课班级,说实话,时间真得很紧,又要布置作业,又要去准备听课。

自己刚上完这一课内容,上了二遍,当然一遍好于一遍,又重新听了别人上,感觉就是不一样,而且更多地是一些对比,也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探究要让学生有探究兴趣和探究目标。

这是一堂探究课,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得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出示一个长方体物品后,是不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它的体积是多大?在些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出猜测的结果,更重要地关注学生猜测的方法,是怎样猜测的?这也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基础的再现。让许多小学生去猜测,同时他们也有了迫切知道结果和真相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来证实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到底是多少?怎么办?

这时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下面我们就得去想法设法去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探究要有探究味,但是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说明探究是通过对科学探究的模拟来实现,目的是获得科学素养,但是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就那这堂课中,学生怎样来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执教教师是不太理会学生的一些不太好的,但又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用指头去量、用小方块去量),直接引入了“用若干个小方块去摆”的方法;也有教师认为,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想自己的方法来探究,这样比较符合探究;笔者认为,既得尊重学生的想法,又得需要教师的引导,毕竟是小学生,不是高中生。 “用指头去量、用小方块去量行吗?如果很大很大的长方体呢?”“不行,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是学生的朴实的想法,学生产生的困难或在方法产生了偏差,就得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借助几个小方块摆长方体,来研究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当然,如果学生过早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那么可以调整一下,让学生用“几个小方块摆长方体”的方法进行验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26:21 | 只看该作者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连江附小     林通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张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张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张老师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换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分别体会到“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张老师接着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张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张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张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张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悉的一些小物体作为复习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体积。在课后练习中“冷藏车厢的内部长3米,宽2.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和“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张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 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张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张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张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我认为复习的内容太多,如辨认老师列举的这些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而言,这太简单了,本节课无需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单位与本节课联系不紧密,也无需复习。教师应该在这里争取时间,让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2、教师处处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时,先提示学生正方体长、宽、高相等,再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所以学生不到一分钟就讨论好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少提示,让学生的讨论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互帮互助、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5: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