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0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听课感想反思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的勇气》听课体会

前几天在王老师的博客上看到她在别的学校上师范课,感到很“嫉妒”,一直都听老师们夸王老师的课上的好,我也想听听,但是没有机会,于是在她的博客上留言了,希望能听到王老师的一节课。结果第二天早上王老师就来我校指导工作,把我给乐怀了!

首先是听我的一节课,王老师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就上示范课,并且课上的非常的好,从这点让我非常的佩服,也让我看到了教研员的实力,她们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做好课件,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步骤,并且把课上的这么顺利,使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就一下几点说说我听了这节课后的感受。

1、导入的好

在课前,王老师就和学生们聊天,

“同学们,我站在这你们感到奇怪吗?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有的问“你叫什么?”

王老师回答“我叫王超,那么你们该怎么称呼我?”

“王超老师”“还有呢?”

“王老师”

“还有想问的吗?……没有了,那没有了我们就上课吧”

在这个地方我觉得王老师处理的很好,有很多老师在上课前怕学生紧张,就问“你们紧张吗?”学生说紧张,老师接着回答自己也紧张,再做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消除紧张,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反而更加紧张了。王老师这样谈话导入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消除紧张感觉。

2、巧设表格

学生读完课文解决生字词之后,老师一般会问“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般来说学生是回答不上来的,他们没有概念,不知道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回答,而王老师在处理这个地方的时候,用了一个表格,内容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要完整,先在同桌之间交流。让学生起来说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时间是……地点在……这样还是纯粹的填表的形式,这个地方王老师就引导学生“谁能连成一段话说说”这样学生就会尝试着把这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去说,并且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能说出来,其实无形中就告诉学生这样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这几个要素来说。王老师通过巧妙地设计这个表格让明白概况文章内容的方法、要素,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组织语言能力。

3、巧设问题

在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出示课件:

a、作者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是因为________。

b、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是因为_______。

c、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

d、看到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

e、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

王老师通过这几个问题使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就有了目标,而这些问题就是紧扣课文,在课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这些问题也是紧扣目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感情也受到了升华,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巧妙地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在做起来就很难。很多老师也不是不想照顾,而是不愿去照顾,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来,不知道该如何照顾,王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经常回答问题的她没有让他们经常去回答问题,而是让不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回答不好的老师给予引导,排火车回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

5、巧妙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小草的勇气的时候,是一层层深入的,学生不会体会小草的感受,就通过人来做对比,比如“当冷风冷雨劈头盖脸打到你脸上时,你会这样?当打在你皮肤上你会怎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抓住“拔地而起”来让学生体会小草的勇气。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之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优点,其实有些问题我们注意到了,但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去处理,没有能力去处理。比如在学生读文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度就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好的解读文本能力。王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很好的示范了如何上课,怎么样处理上课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这节课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很有帮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1:47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听课有感
东风小学李根栋
佩服姜老师的设计:
1.从课题入手产生疑问,并在课堂上得以落实。2.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来贯穿课文的学习,从课文的主要意思到作者的心情变化,再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再到课文中部分片段的学习,可谓行云流水、润物无声。3.自习要求的呈现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脉络,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本节课始终围绕作者心情的变化,不断使“心情变化”丰满、充实起来,最终以作者的“心情的变化”融入到学生之中,在砰然一震中得以有力的体现。
佩服姜老师的细节:
1.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姜老师抓住了文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层次分明。自由读→带着要求读→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自由读描写花的语句→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自悟第6自然段→引读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从书中的文字读到了冯骥才的心里,从“齐刷刷地冒出来。”读到了“傲然挺立、拔地而起”。2.结合语言形式和习作方法进行了有关渗透,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写作的思路。“一……就……”“写作中的环境衬托法”“反衬法”无不都在教给学生如何学文,如何行文。3.姜老师对新识的班级能直呼学生的名字,让学生们倍感亲切,那一句“我觉得你也很活泼,就像富有生命力的小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完姜老师的课留给我一些思考:1.课前学生自习要求的呈现和学生看要求的时间太短了。2.在品悟花的勇气时,问题的设计太过细碎,学生情感提升不明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点拨讲出来,但体会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2:09 | 只看该作者
听《花的勇气》有感
五下午,在片教研活动上,我校的许老师执教了《花的勇气》一课(人教版新课程四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许老师是以精读课的方式来上的,并且只用一课时来完成,难度可想而知。且不说文本的理解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让一直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来学习这篇在新课程中也算难懂的课文,而且一课时就要学完全文,则更让大家对教学效果担忧。但不管怎样,许老师挑了这样高难度的一件事来做,很佩服他的勇气,呵,这正符合了文章的主旨: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吧。

在几次试教中,出现了预料到的、没预料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建议中,许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断地调整改进,在片教研活动时的教案跟第一次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次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

也想以审视的眼光再来谈谈对这堂教研课的看法。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投入自身的情感,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能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入情入境,这堂课教师在这方面可能也有所欠缺。

说说容易做做难,其实自己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当学生引而不发的时候,又该从何入手这些问题也是缺少经验的。在网上找到孙建锋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在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方面带给我很大的启示,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中,要让享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哪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呢?由此,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与课文“牵线搭桥”,与文本“共度好时光”,也为师生对话“蓄势”。下面,笔者凭借“对话教学的开拓者”、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深读阶段的精彩案例,试析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片断一】略

【片断二】巧拨妙点、“发散”对话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再次潜心读书,四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2:38 | 只看该作者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自己悟出来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生:弟子们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从课文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个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解析】 “默读批注”的方法为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这种“个性化”、“自主式”的“直面文本”如果没有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引,致使课堂只有“平面推移”而缺少“纵深开掘”,这种“水过地皮湿”式的阅读当然是“肤浅”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预设”,一旦学生探究解读出现力度不足、视线不远或眼界不宽等局面,则要看准时机加以点拨。孙老师不忘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相机而发的问题“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直取文本主旨,为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展开“回马枪”式的二度探究作了精准的“定位”。正是因为教师这一“风云再起”般的“导航”,才让学生瞬间又在文本精髓处“多角度、有创意”地“走了一个来回”,真是沉着痛快、妙“问”生花啊!
【反思】孙建锋老师《最大的麦穗》一课在国内影响很大,他本人也因此而声名鹊起。这堂课之所以如此“繁花似锦”,我认为是孙老师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双重对话”。
1、凭“精读”以“深入”文本。在精读研磨阶段,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姿态进入文本,运用诸如默读精思、圈点批注等虽不“中看”却颇“中用”的手法直面文本,当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果然达到了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的境界。之后的交流互动,教师则在悉心倾听中作随机性的精短评价,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畅叙幽情”(《兰亭序》句)。
2、借“点拨”而“跳出”文本。在回读鉴赏阶段,教师显现出了见机行事的敏锐“课感”,在学生首轮研读的“空白”、“不到”之处“守株待兔”,以精巧的点拨带其“再向虎山行”,让学生在“二次攻势”后又占据“新高地”、踏上“新大陆”。这样一来,教学也就有了层次、有了重点,课堂也就会显得“主线简明、细节饱满”,而学生的感悟就更加立体、多元和广角。要真正打造出诗情画意的魔力对话,教师就要敢于将学生推向“前台”去作足够时间的“自由舞蹈”。当然从本质上讲,对话教学的成功,其实更仰仗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先期”对话,因为“教材透”方能“教法秀”,只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诗意地徜徉、诗意地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2:57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听课反思
12月16日在刘英小学听了李海英执教《花的勇气》收获不少。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满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在教学时, 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李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 —— 吃惊 —— 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基本合理,体现了李老师的对本次教学的重视,但是第一个环节出现了卡轮,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地激发,大概是因为学生对文本没有足够的熟悉,以本人看应该对文本更加深入的品读后再进行概括主要内容更为合适。

                                             莲都小学兰海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4:11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评课稿

塘下镇新华小学   吴伟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王燕骅老师也说过:“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本节课,蒋老师在研讨课《花的勇气》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第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利用三组词语进行教学有特色。

蒋老师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蒋老师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利用三组词语进行教学非常有特色:“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描写花的词语;“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描写天气的词语。这也是蒋老师的课堂亮点。首先她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根据这一年段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自由读课文之前,老师独具匠心地出示一组词语“失望    遗憾    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然后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这四个词语,口头练习填空句子:作者在维也纳看不到            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感到遗憾。而当他看到          。因为         ,他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教师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在课堂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力求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习中去。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借助第二组词语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教学,感受花的魅力,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这样独具匠心地教学设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朗读指导特别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蒋老师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蒋老师对这个句子的朗读指导特别耐心细心。想象读,“你彷佛看见了什么”。抓住特点重读,“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带着感受读,“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朗读指导上,我们都有目共睹,蒋老师特别用心!而老师的评价语也是非常地精炼、精彩。每一次学生的朗读老师总能给予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我想如果我是蒋老师的学生,我一定会爱上朗读。

第三,立足文本,训练写话。

写话训练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如果只在习作课上训练写作,那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往往得不到练习。我想蒋老师深知这一点,才会有如下的写话训练吧!

1、句子训练: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          ,

像娇小的        ,像鲜亮的           。——语言文字得到锻炼,也进一步体会到小花的魅力。

2、在课文的结尾教师又设计了写话训练:

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一起。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在写话训练中,勇气的意义得到升华。

这些紧扣文本的说写训练,课文的理趣意蕴自然彰显,孩子的情感自然提升。



此外,蒋老师还十分注重积累。像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摘录文中优美语言、背下来,的确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蒋老师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我不一一列举。总之,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教学过程简捷流畅,扎实有效,最终实现了本课主要目标。

但是本节课在朗读指导上,我个人认为还有所欠缺。老师的范读还不够到位,其实这节课上老师的话语气都过于平稳,如果能够抑扬顿挫些,相信更能感染在坐的每一个人。这些课有一个细节问题,该读好的词语标注不清楚,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大多强调“这么……这么……这么……”,而不是应该强调的特点“多、密、辽阔”。这样一来,老师朗读怎么引导或纠正学生都一样会错。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见谅。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这堂课内容很充实,亮点也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5:49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评课稿

联城小学  李虹霞

12月16日,在刘英小学听了李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我想略读课文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我们教课文不是单纯为了教内容,更重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李老师在上此堂课时就着重体现了这点。

一、版块清晰,突出训练

第一组词语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通过口头填空练习“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      ),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 (       )而感到遗憾;看见(     )时,感到惊奇;体会到(     )时,心头怦然一震。”既梳理了文路,又让学生明白了: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语言简洁,注重细节

李老师整堂课显得从容淡定,课堂很大气: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做作的表演,只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快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教学语言。这与她在细节上的处理是分不开的。李老师精炼的评价语同时又是恰当的过渡语。学生在朗读“我用手拨开才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句时,好几个学生读得不太好,一名学生读得一字一顿的,显然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可李老师没有打击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一句“你读得很有节奏感,老师来读一读,你来找一找读书的秘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引入下一环节朗读技巧的教学。这在语言上又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8: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