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8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听课反思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顾茅庐》听课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课程标准的句老话,想毕大家都很耳熟能详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董老师的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指名读准句子后也没有就句分析,而是让学生再多读几遍。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下面的平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还给他们评价的权利

阳光寓含着温暖、闪光、成熟多种含义。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阳光评价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和潜力,给孩子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这种阳光评价。他们都会借住这种阳光评价在原有的基础不断跃进。董教师的评价转换了一种手法,大量使用了生生评价。让他们在互动对话中,相互发现,相互学习、相互激发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这里顺便要提一下的是:学生的这种互动评价形式很好,但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作为支撑。他们毕竟是学生,除了会套用教师平时的评价语言之外,还有很多的课堂动态生成的可利用教学资源,他们并没有这个能力去发现,这时需要我们站起来加以点拨和引领。如果光借学生之口大表赞赏之词,学生很难有发现不足的机会。就包括掌声也是如此,这节课的掌声运用了很多,学生好使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过多过滥的使用反而使鼓励的作用指数下降,这种激励性就显得很脆弱。

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考,还给了他们做人的权利

人除了具有生命之外,他还具备思想、道德、精神、人格、个性等。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经历,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需求,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观点。我们教师很少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来看待,对学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学生对教师也是惟命是从,很难逾越教师这师道尊严的高墙。董老师就不,她柔柔细语,对学生的亲切与关怀,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抚化了他们凝结在心灵内部的冰雪,为学生创造了足以令他们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其实,董老师还给学生做人的权利,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个性思考的尊重上。整节课,董老师没有一句“我觉得,我认为”这样刻板式的老师语言。学生迎合董老师的意愿,董老师没有欣喜若狂;学生答非所问,董老师没有难以掩饰的失望。董老师只是用她那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大胆地去写吧,做出你们的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4:23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听课有感

戴晶晶

亲历张老师磨课过程,结合课堂呈现的状态,个人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听了专家的指点,更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关于课堂调控及目标制定

首先,教师有很强的大问题意识,力图抓住第一小节中的“诚心诚意”一词,组织整节课的教学。但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推进过程中,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大问题不断滋生出更多新的问题,这使我不由思考:教师在面对真实的教学情境时,是否需要坚守预设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既做到容量承受量大而又不至于偏离主要的教学目标?

二、关于教材解读

从文体角度来看,本文属于小说,这一文体不同于史书记载的关键之处在于,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甚至还有作者本人的个人情感夹杂其内。

个人认为,小说的一般上法是,或抓人物,或抓情节,也可以抓环境、语言特色等。

假设,本文以人物为抓手组织教学的话,根据题眼《三顾茅庐》,完整补充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应该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主语是刘备,因此,老师以第一小节刘备的“诚心诚意”统领全文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针对这样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教师采用一贯擅长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应该是适切的;而且,相对于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现场感、真实感更强了,要求明确、并且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更为充裕,特别是在小组交流汇报时,小组长带领组织组员进行,显然更为有序。

值得商榷之处是:学生获得学习任务后,教师是否能够真实地介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适当为学生的讨论建起更为实在的阶梯,因为,事实上,小孩子在抓关键词“诚心诚意”讨论并分析人物特点时,挖掘并不深入;虽然在文本中多处都能找到与人物态度相印证的文句,但学生往往并不会完全按照文脉顺序进行交流,回答自然会呈现散点状或者是不完整性。

同为小说中的人物,个人认为,在本文中是有所侧重的,文中对张飞语言的刻画,主要体现其性格的急躁,而其随后主动要求随同刘备前往拜请诸葛亮,又可见其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当然,事实上,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刘备具有值得张飞效忠的人格力量。刘备二请诸葛亮都不得其面,但仍锲而不舍,一方面可见刘备是个知人善任之人,另一方面更烘托了诸葛亮确非等闲之辈,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使诸葛亮认定刘备是一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以至于后来终其一生效忠蜀国。

文中写道:“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之后,诸葛亮便与刘备一起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可见英才与贤主是心心相映,这样,我们对后来刘备与诸葛亮这一谋士,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的表现才能够完全理解,因为诸葛亮的确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于文中的第三小节环境描写,也非闲置之笔“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与诸葛亮隐居时被称之为“卧龙”的称谓是否也存在一定关系?

总之,个人感觉文中还是有多处照应、对比之处的。比如刘备一行人的急于求见,与诸葛亮的午睡半晌、翻身又睡就是极好的对照。个人感觉诸葛亮是有意考验、试探刘备是否真是“诚心诚意”。这样对文章大问题就做了很好的回应。总之,虽然文章语言比较平白,但要真正揣摩透人物品质,读懂文章写作意图,学会文章表达方式,还是需要教师好好解读教材的!

三、关于学情分析

本文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虽然语言的表述方式已经由文言文改成了白话,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课后阅读拓展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也许,上好了这篇课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想要去读读《三国演义》全著,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厚学生语文学习的精神底蕴是迫切需要的。当然,这样的学习目标如果要达成,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不能只有一桶水,而是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水源,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真能做到教学相长,课堂进行过程,自然也能“如鱼得水”。

四、一点不成熟的“遐想”

根据资料记载,刘备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因家道衰落,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不过,刘备天资聪慧过人,而且富有宏韬伟略。但是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年代,刘备的才能很难得到施展,不过“桃园三结义”中的另外二人张飞和关羽却是勇多于谋。我傻傻地想,作者罗贯中在取名的时候是否另有深意?作为合作型团体的首脑人物,如将刘备誉为猛虎,那张飞名字中的“飞”和关羽名中的“羽”,是否可以联想到鸟儿的“翼”,贤主得良才,必将“如虎添翼”。刘备深知用人之道,又为人谦虚,因此,当他得知人们对诸葛亮的美誉之后,自然求贤若渴。这样他的左膀右臂既有盖世奇功又有过人胆略,还能料事如神,这样在群雄纷争的年代,先三分天下,再建盖世奇功,自然不是难事,于是就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章节,比如《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收获真的很多!原来解读透教材、分析清学情、制定好目标才是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的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4:38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听课心得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沈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堂课的教学,沈老师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为珠链,把散落的内容串联起来,让人有“提翎而顿,百毛皆顺”之感。教学时,沈老师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通过谈一谈、演一演,读一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很感兴趣。

其次,老师丰富的课外知识的穿插,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如讲到“下马步行”,老师穿讲:在古代,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他人的尊重。讲到“刘备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时,穿讲了“张飞要放火烧草堂”的故事。沈老师对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也是了如指掌。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另外,深感沈教师的语言功底深厚,不管是过渡语,还是评价语,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使课堂熠熠生辉,可以说让学生享受了一次语言大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听课心得

                                           俞琳璐

    前几天,听了马涛老师在学校示范课中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马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堂课的教学,马老师以“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线索,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让人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教学时,马老师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重点词句,并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感情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在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进一步的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马老师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了其引导作用,以至于让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够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马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不足之处是教师还缺乏教学机智,因而还需继续积累教学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5:24 | 只看该作者
将阅读教学过程走实

——《三顾茅庐》听课随想

   

近日,栾聚芳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聚在二实小,开展了听评课活动。下面我将本次听课的一些想法简单的谈一谈。

这次执教老师上的是《三顾茅庐》一课,本课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故事。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教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

听完此课,反思我们的教学,我觉得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将阅读教学的过程舒展开来。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需要寻找突破口,或者说需要找到切入点。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面临的问题,不可违避。切入点找得准不准有何讲究?找准了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找准了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抓了一个“诚”字,刘备的形象凸现了,当然还有张飞,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场面呈现在学生的脑际!切入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举,是教学思路的拐点,在此得到生动彰显。

还让我深受启发的一点是朗读贯穿了整节课。我在想,读与悟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读中悟呢,还是悟了读。当然大家都认为读与悟互为因果,要结合要统一。但总得有个主次,有个逻辑起点的问题吧?本课教师安排了学生大量的朗读。在学生自读自悟以后,师生对读、自由对读、集体引读、创新对读等。读是主、是本,在读的基础上说一点感悟“为什么这样读”“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读加强了,减少了师生脱离文本的冗余谈话。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读,有个内容选择问题,本课让学生发现并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句子来读,读得精当。读还有个学生关注什么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内容呢,还是内容和语言表达一并关注?本课的重点就是读出主要人物刘备的“诚心”,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在读中领悟了人物的形象。

再次,本节课中的想象运用恰当,我们很清楚,阅读要让学生有心灵自由,有想象空间。学生在朗读人物的每一组对话的时候,个性化的感受得到自由地表达。当读到张飞随刘、关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诸葛亮出来迎,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时,教师的引导具有启发性:“此刻,刘备会说些什么呢?书上没有写。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象刘备会说些什么吗?”所设计的想象练习是有创造性的。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对刘备个性的感悟展开想象,学生的言说展示了刘备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借鉴课文的人物对话形式,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初步的实践和尝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习人物对话理应是本课的学习任务。高一点要求说,当学生随文练笔并交流以后,可以返回去让学生思考:“那么课文为什么没有把你们替刘备说的话写出来呢?为什么?”这,就抓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去了,让学生在表达中长智慧!

阅读教学的三元素:切点、读悟、想象,在课堂上怎样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教学过程饱满、舒展,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这次的《三顾茅庐》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5:4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听了陈瑞真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1:36:46 | 只看该作者
《三顾茅庐》评课

今天听了《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5: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