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0:3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0:34:54 | 只看该作者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2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

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

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

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

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本文的教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

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

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

、探索性的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0:35:13 | 只看该作者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志-----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文章层次清晰,多用排比、对比、比喻的手法,语言优美,有一种亲和力,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课文后面“我的视角”丁丁说的话——“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晋江市标、泉州市标、石狮的市标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天安门、黄山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军,把课文中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集中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与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