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9: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推荐上好这一课,不补充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不行!没有课件,仅凭教师的一张嘴。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周恩来知道的并不多,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周恩来的资料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汇报交流查找的资料,并询问孩子们为什么而读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检查自学,汇报了主要内容之后,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带领他们进行梳理,确定围绕“为什么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让学生自学并展开讨论。孩子们通过阅读学习知道了是因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所以立下了这个志向。可是当时为什么会中华不振呢?对于这个时期的背景,孩子们不易于理解,我只是泛泛地讲了讲,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人物对话、动作,指导同学们朗读,在读中加深感悟。

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这是,他们的回答更贴近生活了。反思全课,对于时代背景这一部分应该解释得更加清楚,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有所帮助。有些同学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如果让他们多讲多练,我想他们的理解更深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后进生锻炼的机会,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9:54:19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课堂上,我费劲了心思去引导学生,课堂效果却不佳。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进而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按“不振——要振(崛起)”进行教学。力图通过层层推进,让学生挖掘出蕴含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旧中国的种种“不振”,感受到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要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应该说这种设计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教材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时存在难度。教学时由于我对学情估计不足,上课时又急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教学人物,因此表现在课堂就出现了老师极尽煽情,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学生却表现木讷;老师表情丰富,学生却是一片木然的状况。尤其是在理解文中“中华不振”的语句时,出现了学生冷场,教师包场的场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追根溯源在于我没有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学生没有能与文本进行碰撞,没有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自然不能动情,不能勃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9:54:43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今天上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我觉得自己还有这些不足:第一,老师的激情不够,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第二,放的还不够多,引的多了些。第三,本课设计时,我有两个要处理的,一个是体会中华不振,一个是从周恩来立志与他的同学做比较,从而感悟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在上课时,由于前面读多了,导致时间不够,我就省略了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简单。
   从这节课我就感受到,老师自己的业务素质要不断的提高,要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来把握课堂。为什么同样一节课,在2班磨课时,学生体会深刻,激情澎湃,甚至有学生泪水涟涟?为什么在3班却达不到这个效果?我们经常说,学生不一样。可是,我不能责怪学生,我只能说,在一次次历练中,我也要成长、进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心底的那种学习的热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8: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