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欣赏



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 吴湘琦



欣赏教学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属于“感受与鉴赏”范畴。应该说,它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但是审视以往的传统欣赏教学,其最大的问题是轻视学生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讲解过多,以讲代替学生的欣赏。教师更多地关注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如音乐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故事情节。另外对作品的表现方法、作品风格常常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自己感受与鉴赏的过程。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很少有进行音乐欣赏并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是以放任自流的“听”代替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全部。整堂课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静静地听音乐,而缺乏教师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音乐素质的限制,这种缺乏启发与指导的欣赏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学生很难听出所以然,没有深层的感受与鉴赏。

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欣赏教学,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欣赏活动中,是当前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区音乐学科组对《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10月,雪浪中学李艳老师执教的七年级音乐欣赏课《辽阔的草原──走进内蒙》(以下简称《辽》)获得第四届江苏省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下面就以《辽》课为例,介绍我们在改革音乐欣赏教学方面所作的尝试与探索。

一、关注情境的创设营造,构建投入生成的情感场。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场。音乐的欣赏需要人与音乐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关注情境的创设。

《辽》课开始,教师表演蒙古舞蹈直接把学生带到音乐表现的场景之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对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接下来教师呈现四组蒙族民俗风情的画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师生同是情境的创设者,也是同时被情境所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此时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欣赏过程中去。

二、关注素材的拓展整合,创建投入持续的资源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学生平时欣赏音乐常常是无意的随意的,不太可能静下心来细致听赏,而欣赏教学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梳理和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辽》课的目标主要是蒙族音乐风格的感悟和把握,而在“感受与鉴赏”涵盖的四个领域中,音乐风格与流派的鉴赏是最高层次也是最难的,只有在大量聆听与比较中才能领悟与鉴别,教材提供的两首歌曲显然太少了。教师搜集了丰富的欣赏材料: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牧歌》《小黄马》,短调歌曲《嘎达梅林》《森吉德玛》,器乐曲《万马奔腾》以及蒙族舞蹈的音乐,并制成交互式的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这些根据本课目标所选择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为感受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广度。

三、关注实践的组织深入,搭建投入外化的展示台。

参与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思想。在音乐课上,无论教师多么有才艺,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只是静静地欣赏教师的讲解与表演,各项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如何组织实践活动,调动全身各种感官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应该是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

1.内在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有感知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层次,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这三个层次不是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理性欣赏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也是欣赏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非常关注欣赏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将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情绪、音乐形象联系在一起,完成感性欣赏向理性分析进化的过程。在《辽》一课中,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和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对蒙族长短调民歌不同风格特征的分析、比较总体情绪──是优美抒情还是欢快跳跃?节奏韵律──是自由舒展还是规整紧凑?词曲结合方面──一字一音还是一字多音?以及马头琴形状与演奏方法的观察;音色体验──与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作比较;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把马头琴描绘的万马奔腾的场面,挖掘蒙族音乐元素中散发的民族习性和气节。

同时我们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究。如《辽》一课在引导学生对蒙族民歌颤音、嗽音以及尾音下滑的唱法之形成原因方面所做的探究就很恰当和成功。蒙族民歌在唱法上有什么特点──颤音、嗽音、尾音下滑;其形成与牧民的放牧生活有无关联──来自于牧民对身边羊叫马嘶现象的观察与模仿;草原的辽阔空旷使牧民的对话与歌唱具备了大声呼唤、吆喝的特征;模仿、尝试、练习这样的唱法验证结论并强化印象。如此,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积累密切联系,学生悟出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会更关注周边生活中的音乐。

2.外在的表现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欣赏,除了静静欣赏、静心思考,我们还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活动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化体验。在《辽》课中设计了歌唱、律动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优美的主题使学生终生难忘。学生对《牧歌》《嘎达梅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的哼唱不仅构建了更高层次的蒙族音乐学习的“场”,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蒙族民歌的感受。

在《森吉德玛》的音乐声中模仿有节律的骑马动作,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到了短调民歌朴素的旋律和规整的节奏,并对音乐描绘的马背上颠簸的音乐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体验。随着音乐进行骑马、挤奶、耸肩等舞蹈动作的模仿表演,又使学生领略到了蒙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外在的表现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决不是仅仅让学生“听”所能达到的。

四、在评价中升华提高,引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

首先,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一样,不可忽视检测和评价,这是因为欣赏教学的目标同样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学习目标,“教”与“学”双方都要遵守,因此,应尽可能地可检阅、可测试。其次,音乐课堂实践表明,当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当学生受到表扬或鼓励时,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其学习状态是最积极、最佳的。在《辽》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开心辞典"竞赛版块,来检测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

鉴别:《赞歌》具有长调民歌还是短调民歌的特征并说出区分的依据;表现:表演课中学到的一句民歌或一个舞蹈动作;拓展:谈一谈所知道的蒙族音乐家或歌手,哼唱其代表作片断;总结:概括最大的收获、最深的体验、印象最深的歌(乐)曲或舞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教学气氛逐渐达到最高潮。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评价手段以鼓励为主,放大了学生的优点,使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成就的欲望得以实现,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教师充分开设求助热线,也体现了合作教学的思想。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所有音乐活动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应该重视发掘教材的内涵,设计生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9: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