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杨》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公开课教案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2: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杨》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公开课教案板书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
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 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 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一)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1.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  白杨树很直
 (二)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精神。
   1. (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
  3. 你可以( )。
     可以( )。
     可以( )。
  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在体会到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后,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1. 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2. 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 ),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1. 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2.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案。学生读后,找出答案: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像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四、诵读,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啊”的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个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望。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2:13:0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 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
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 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 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2:13: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 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 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 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 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 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 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
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
为什么呢?
  1. 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 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2:13:1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2:13:24 | 只看该作者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2:13:31 | 只看该作者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1 19: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