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向名师的公开课学什么”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卢 筹







近些年,一些地区请名师上公开课蔚然成风。名师也因此在全国更加知名。这些课,很具有观赏性、震撼性,令人耳目一新,对解放教师的思想,触发教师改革的灵感,起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许多信息较闭塞、资源较为匮乏的教师看了茅塞顿开:原来课可以这么上,原来本地的学生也不差。笔者曾亲眼看见公开课会场的服务员看了名师的课也不由得停下了工作,跟着听课教师一起会心地大笑。这就是名师公开课的魅力。



于是,有很多教师在目睹名师们上课的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出神入化后,由佩服、仰慕、倾倒、膜拜而至回去后模仿、套用、演绎、照搬,发现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对名师的课认识上有误区。



第一,把名师的一节课误解为名师学养、教学技艺的全部。



名师的课是名师个人素质和生活历练的结果,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不要期望通过一节两节课就把名师的经验、风采学到手。名师的个人学识、生活阅历、素质修养都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教学的风采、语言的魅力、即时的应变,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他们的课,可以超越,却不可再现。脱离自身实际机械地搬用,肯定走入误区。



第二,把名师的一节课看成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全部。



一节课是“以管窥豹”,无法体现名师教学思想的全部,也难以展示语文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第三,把名师对教材的理解当作了金科玉律,忘记了对教材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名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角,也许是独到的、新颖的、振聋发聩的,但也可能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也有名师,把教材无限发散、拓展,远离了教材本身的价值观和编者、作者的意图。也有名师把课上“砸”了的。我们看课,切不可跟风,依样画葫芦。



第四,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人也不能出其外。名师的课,有成功之处,也肯定有不足之处,需要听课教师以冷静的头脑、科学的态度进行思辨分析,吸其之长,避其之短。



其次是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误区。



第一,一堂课的效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堂课的精彩是师生共同的精彩。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上不出精彩的课;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同样上不好课。因此,仅仅把一堂课的精彩归功于教师,是不公平的,是片面的。试想,有谁的公开课是用基础最差的学生来试教的?因此,我们听公开课必须明白,它的精彩,是有条件有局限的,不能无条件地照搬。



第二,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种教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一千个教师也有一千种教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时期,一千个教师也有一千种教法。观摩公开课,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从一般规律看,这也是走入误区了。



第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最朴实的,它可以有观赏性,但不一定非有观赏性。在看“热闹”与“门道”的选择中失之偏颇,过于看重课堂的观赏性,忘记了真正的日常教学是最朴实的。把预设十分精密的公开课,当作现实的家常课来看待,只能使我们走入误区。



第四,过于看重名师课堂上表面的“教”,忽略了课堂内在的学生的“学”。把名师的课看成了语文教学规律的代表,忘记了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是语文的基本规律。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到转变”,是否“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作为尺度。按照叶老的话说,就是“教是为了不教”,也即以是否达到“无须教” “不用教”为最终标准。



总之,名师的公开课有用,但是作用有限。说它有用,是因为我们看了名师的课,可以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可以明白“啊,原来当一个好老师要具备这样的素质”,从而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夯实基础、拓宽能力; 二是可以明白“啊,原来教学中可以这样思考问题”, “教材可以这样理解使用”,从而打开教学思路,更好地开展自己的教学创新。这就是名师公开课的价值。说它作用有限,是就课本身而言的。一节课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是谁用谁都灵的。名师的课就是名师的课,它代表了名师自己对语文教学个性化的理解,不能把它看作是课程标准的化身,不能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全部,也不能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真理,更不能把它看作是不可逾越的经典。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思想理念,一种教学的流派,给我们以启示和参考。如果把它绝对化了,就违背了名师的本意和改革的初衷。



学习名师,要重在看他们内在的素质、学养,看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看他们的语言艺术和应变技能,从而明确自己当一个好教师的努力方向。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宏观的思想指导,也需要微观的、阶段性的技能技巧指导,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当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真实的课、最朴实的课、最有参考价值的课,是师生相互了解的“原配”的“家常”课。借班上课,往往是师生互不相识。我们常说“备课要备学生”,“上课要因材施教”。借班上课的公开课,对我们需要很强针对性的“原配” “家常”课有多大参考价值,不是明摆着的吗?如果师生相互很了解的家常课,去照搬师生互不了解的公开课,是不是有点滑稽呢?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呢?不管是竞赛课、研究课,还是名师的示范课,凡是借班上公开课,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这种副作用对中国的语文教育是致命的。非常有必要就这种副作用展开有效的探讨。



第一,借班公开课追求的观赏性容易使人误解,以为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样板,把语文教学引向复杂化、观赏化、舞台化的方向发展,而远离语文教育的本质,增加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本。针对这种现象,许多专家早就有所觉察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观点。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主张“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提出“务本倡简”的改革主张……最近看到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显然也是针对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铺张、追求舞台效果的倾向而写的。他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证明教语文并不复杂。其中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 借班公开教学都是“兵”不认识“将”,“将”不了解“兵”的。为此必然突出语文课堂的“教”和“导”,而忽视语文课堂的“学”,使人误以为语文教学可以完全不考虑“学”的方面,只要把握好了“教”,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从名师公开课风行中国大地以后,教坛掀起的课堂教学竞赛大潮,就可以明白它的影响有多深远。在一些竞赛课、公开课上,课堂成了教师展示教学技艺的舞台,成了教师赢取掌声的“星光大道”。教学的主体──学生,倒成了教师的陪衬。这样的教研模式和导向,能把中国的语文教育引向正确的方向吗?能把课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吗?应该把如何实现学生“不用教” “无须教”,实现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作为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和评价的最高标准;应把教师如何通过自己“少教”,甚至“不教”而运用策略使学生“爱学” “会学”“多学”作为教学设计的理念和一堂好课的标准。这样才能正本清源。这种课也许没有多少观赏性,但这确是真正生成的“绿色课堂”。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他外出讲学离开课堂几个星期的情况下,学生照样能很好地学习,而且照样能考得很好,完全不必请人代课,这就是例证。我市近年实施的以“自主提问,合作解疑,个性展示”为特征的“创新教学”改革,农村学生个个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妙语连珠,胜过一些大城市的公开课,也是例证。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教师们要我评价课堂的时候,我总爱说这么几句话:课堂的“市场经济”会比你钟爱的“计划经济”好上千百倍; “不教”,才能更好地教, “不教”,才能做到“不用教”“无须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我们跳出浮躁跳出对借班公开课的迷信,专注于学生是否自能读书,“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的时候,当促使主体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理念时,当我们的课堂没有了教师的“精彩”学生照样能精彩的时候,中国语文的春天也就来到了。这就是我对“向名师公开课学什么”的一点感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8-16 14: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从“向名师的公开课学什么”想到的

要学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