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2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例尺教学反思
塔桥小学   王茹
本节课是在特岗教师培训时在上前城小学做的一节课。比例尺的教学在本校试讲了效果不错,但是异校上课差异性就较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都不熟悉,这节课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是启而不发,所以感受也颇深,现就反思如下:
     1、这堂课总体学生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我感觉这跟异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反应也很慢显得课堂很沉闷,特别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的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节课的导入我选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导入,目的在于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样的设计既放松了心情又为本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这一环节我感觉不足的是应该从这个就引导学生探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样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4、在认识线段比例尺时,我选用了自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时间没把握好,导致课时量有些少,本课还设计了两个练习还没来得及出示,总体感觉本节课我的教学不是很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21:17 | 只看该作者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综观教学整课的前前后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情景创设进行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自主体验角色——小组合作研究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精密比例尺——总结缩小比例尺、精密比例尺都是数值比例尺——研究线段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课中设计分析: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国旗平面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会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3、课后回顾:本节课在教学时,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首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创设好的设计导入情景,学生们对越来越小的国旗平面图和世界地图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呢?在这里,我应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而我为了体现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设计了试画教室平面图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的设计思路,学生由于受原有认知的影响,在还没有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情况下,让学生画教室的平面图,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我高估了学生的水平,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多架设了一道门槛。其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主要是画教室平面图的这一环节浪费时间,使得课堂教学节奏略微滞后。
我觉得上好一节课是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的,认真专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认知心理,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21:45 | 只看该作者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昆山市实验小学   翁春芳
                              
      我在《比例尺》的教学之初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结合新课程的一些要求,重新打造课堂,力求让该课成为一节有价值的理想课堂的研究课。于是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发现比例尺;二是

感受比例尺;三是应用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直接从学材入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切入,板书课题。随即让学生寻找图上的比例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写比例尺,接着出示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同时又考查学生学习关注点,便于下一步教师的整理。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地借助学生的讲解来解决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     
       在教师集中梳理阶段,我针对学生研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首先搜集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不同的图做好长宽数据的对比,并强化求比例尺的方法: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3)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比例尺化简的规范。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并且把1:10、1:1、10:1的意义作为个例让学生多说说,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通过识图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进一步认识放大比例尺。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采用集中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线段比例尺以及文字叙述形式的比例尺,来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其间溶入比例尺的一个史料来激起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生活需要的联系。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整合比例尺的应用中的三类习题,淡化计算,强调说理,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外显,引进故事这样一个载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效果很好。
      纵观全课,学生地自主参与地积极性很高,小组活动也组织有序。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一是学生的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二是一些教学环节还存在头脑中,没能在课堂中的得到体现,这就是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差距。自由的时空里学生究竟可不可以实现自动自发的习得呢?我会进一步加强对理想课堂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堂在这种思考下会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23:22 | 只看该作者
比例尺教学反思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通过识图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进一步认识放大比例尺。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在巩固中让学生算一算照片上人物的比例尺,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23:41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教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如下:

一 .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3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却只用了5秒,请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学生猜出地图后,接着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紧接着让学生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把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分析所画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此时,我提问“为什么所画的图上距离不一样呢”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缩小后画在图上”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

二 .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记得我在请同学们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的,如:1:100  1:300  1:150等。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不必讲明,学生自会解说,最后是殊途同归,揭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 .学生的理解要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2 06: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