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0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3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理解什么是“发愤”?

    从一开始出示课题,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发愤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后,理解“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司马迁究竟遭受了什么而要振作起来呢?这一问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第二个问题。

    二、明白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要解决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品读了课文,一下子就找到了因为“父亲的遗愿”。仅仅是因为父亲的遗愿吗?学生很快又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受父亲的影响……”是呀,因为父亲,司马迁也喜欢历史,他努力学习,积累历史资料,早就和父亲一起准备编写《史记》呀!更有一位聪慧的同学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发现司马迁从小就喜欢历史,因为他小时候听父老乡亲讲英雄故事的时候,心里特激动,说明他在那时候就对历史很感兴趣。”是呀,司马迁在小的时候就受到过乡亲父老的影响,古代英雄的故事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我很高兴,学生的语言表达虽然比较简单,但他是真正理解文章语句所蕴藏的内涵的。

    我又这样引导学生:“是呀,司马迁小时候就对历史故事特感兴趣。长大后,受父亲的影响,他努力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许那时候,他就帮助父亲一起编写史书吧。父亲临终时的遗愿更坚定了他编写史书的决心,他放下失去亲人的痛苦,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发愤写《史记》。可他又遭遇了什么?而后又发愤写《史记》呢?”学生都找到了“飞来横祸”“入狱受刑”。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悟司马迁所受的耻辱、痛苦,我让学生当堂阅读了《补充习题》上的短文“司马迁为什么会入狱”,了解了司马迁的为人,更清楚地了解了司马迁受辱之事,了解了宫刑的残酷、可怕,深入地感受到了司马迁的悲愤、耻辱、痛苦,再结合对司马迁的想法的理解品读,学生对“发愤”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三、知道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两段话。在丧父之痛之后发愤地写“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在遭受飞来横祸之后发愤地写“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四、感悟发愤的结果。

    感悟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我让学生重点品读了“13年”、“52万字”、“前无古人”、“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写成的”,让学生感受到《史记》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的史书。

    让学生围绕“发愤”,去品读课文,去感悟人物品质,从整体上去把握,我相信学生能理解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33:13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惠兰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

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

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

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

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

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

伟大,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司马迁了解了多少?(板书:司马迁)

2.谁再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3000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

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着,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奋)

17.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从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层面介入对“司马迁”的了解。此时,学生获得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接着出示语句,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教师板书:发奋。这个“发奋”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困惑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解读与感悟的欲望。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18.板书:发愤。“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

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

《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

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

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32.齐读相关语段,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

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

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

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奋”,板书: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4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根据质疑,教师紧紧扣住 “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让孩子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真正倾听司马迁的心声。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教师浓墨重彩地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教师的心田。教师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这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司马迁丰满的人物形象,“发愤”的精神内涵,伟大的人物精神……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一生回味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

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

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耐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齐读: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

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

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理解、渲染、想象、品读,师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司马迁的形象穿越了历史的烟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课后作业的布置:读读《史记》,听听王立群读《史记》,更是让学生回归到了一个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回归到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到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     写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教学反思]

一.扣题探“疑”,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

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

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途径,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下,学生始终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始终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源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烟云,走进了文字的世界,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教学的高潮,忧伤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司马迁奋笔疾书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教师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通过画面的引导,音乐的充盈,情感的澎湃,想象的深入,渐进的指导,充分的表达,引领孩子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语句的深刻内涵。通过这样板块式、集合式的语言实践,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依托联想创造的语言实践,这样感悟语言魅力,叠加语言厚度,追求更深层次对话的语言实践,这样充溢联想、想象、品味的语言实践,学生情感、语言、思维的迸发源源不断,文本的意义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得到不断地充盈和丰满。

                                        惠兰  小学高级教师  苏州市名教师

                                        指导:平江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  蒋利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33:27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实录(片段):

……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相关内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相关语句。

师:哪位同学能够说说,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生: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师:这么长的文字,可以给他们“瘦瘦身”吗?

生:父亲的嘱托

师:非常的棒。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

生: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生: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该怎么样去描述呢?

生:……(无法回答)

(隶书部分乃文中描述)

课后反思:

“父亲的嘱托”在文中一目了然,学生无须费力即找到。“黄河的熏陶、英雄的感染”隐藏于文字之中。哇!好陌生的字眼。

我不能不承认,学生是理解文章语句所蕴藏的内涵的。不然,他们是发现不了这些语句的。可发现了重点语句,心中有认识,言语上却无法表达,能算作真正的语文吗?我们的课堂需要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吗?语文课堂要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有了内心感受,人文表现了出来;可缺少了语言表达,工具就无从谈起了。

再往深了想,学生缺少了自己的言语,从中表露出的难道不是自我意识的缺失吗?正是长久以来缺乏自我意识,才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忘我”。这种“忘我精神”是很可怕的。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仅是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它更可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以本为本”的习惯,更严重的是,学生将可能丧失思考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严正面对这一严峻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将“以书籍为平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进行到底。首先,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只有多看书,学生才能积累相关的知识、信息,才能打下一个扎实的文化底蕴。其次,要教育学生会看书。看书不等于读文字,单个文字是的死物,而文字后面所包涵的意义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的。要引导去思考、去发现文本的内涵。再次,要教育学生会迁移。“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天下的文章在文理上是相通的。读文章、思文章不能只局限于一篇之中,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教育学生时要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不能因为要完成任务,要赶时间而剥夺学生思考、表达的权力。即使思考的最终结果仍然是“0”,学生至少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多了一次思考的经验。切记、切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39:19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专题帖

各位斑竹及各位网友:

发这个专题帖的目的有这样几点考虑:

1、把上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推向深入;

2、把教学研讨活动搞成系列化;

3、使大家更能清楚地体会到网络教学研讨的力量;

4、对我本人更是一个鞭策;

5、纠正我们纸上设计的偏差;

6、使得我们的思维碰撞能激起浪花......

希望大家支持!请大家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39:56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这节课上有几个课堂教学的细节之处处理的比较难忘,我想总结一下。

那么这节课开始背景的动机是教师让学生提问题,说感受,为学而教。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学生的发言下,教师捕捉到孩子的闪烁的思维火花,进而在全班展开一场思维风暴。

这节课我借助“发奋”二字发力:本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体现出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我重读“发奋”二字)?于是学生举起了小手

看点一:

当学生读到“司马迁努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时,我抓住了“嘱托、走遍全国”等词语。展开了智力训练

1,          父亲嘱托是怎样的嘱托呢?

2,          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司马迁是怎样走遍全国的?从走遍全国来看,你觉得司马迁具有怎眼的品格?

3,          当时的国家叫什么?皇帝是谁?

教师抓住学生的语言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的挖掘尽可能的贴近那个年代,那里的人,那时的人的心里。由一点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看点二:

学生读到“原来,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时,我针对这段话提出了几个问题:

1,          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想血溅墙头?启发学生体会当时司马迁的主观和客观的情况。

2,          打消了什么念头?是什么打消了他的念头?可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教师若能发现几个关键的额词语,就关键词语展开思考,就能有效的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

看点三:

本课中最精彩的要数试读司马谈的临终前的话了,要想读好这段话,是不容易的,但是我还是用了一个小办法让学生体会人在临终前说的话,当学生平淡的读完这段话后,我问学生,这是怎样的一段话啊。这是临终前的说的话,这个时候司马迁的语气是什么样的?音调是怎样的?谁来读读。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开始学读了,是谷梦凡,有一个开始了,那么下面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模仿“司马谈”了。事实证明,学生的语气到了,但是表情不到位,这可能和教师没有帮助学生酝酿好感情有关。“造情”的功夫还不到家。首先是没有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学生。最后,我让全班学生开始模仿,有一个开始,渐渐的扩大的全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看点四:写的训练,

一节课既要有听、说、写的训练,也要有写的练习。这样四维于一体。

那么这节课是怎么训练的呢?

1.     文中,司马迁的父亲在临终前泪流满面的拉着儿子的手说-------,我请学生思考,司马谈在哭什么?先说在写。

2.     类似的练习还有写出司马迁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心境,也是让学生先说后写。

看点五:类比思考。

把司马谈临终前的泪流满面与《国榷》的谈迁老泪纵横比较:说说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流泪的。说说两人为何而流泪。这样进行类比,加深了对人物心里的感受。

不足之处:

1,          教师应该在思路上再次的明朗起来,应该在课前进行好好的规划一番。那么本节课的随意性还是有些大。课堂的教学环节宜建立在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计上。

2,          对于比较谈迁和司马谈的眼泪的这个教学环节上,我说了一些废话,偏离了本课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该多的时候,就要将的深刻一些,对于非重点可以一笔带过!

总之,善于以小放大,抓住关键,深入挖掘,重点突出,绽放精彩!是我所要追求的的教学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