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课堂教学稍为满意之处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           ,因为              ;

拨开草看,我感到           ,因为              ;

离开之前,我感到           ,因为              ;

雨中去看,我感到           ,因为              ;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         ,因为            。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2:19:29 | 只看该作者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教学时应以读为主 ,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2:20:05 | 只看该作者
   五单元的课文以生命为主题。《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很好的课文,深刻生动。教学中如能给学生切实的引领那将是多么的美好。教学中我努力着,努力中我也和学生一样感受着。

   几篇课文的研读都留下了这样的轨迹,初读文本觉着真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其人文的内涵,但自己感受到的,怎样传达给学生呢?没有明确的指向。《花的勇气》更是初读平淡,备课时连读三次,依然没有感觉。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总算条理了思路。可以说备课前有感而无觉,有意识但目标不是很明确,真正的感觉与觉醒是在课堂上。

   《花的勇气》和二班的张老师进行了换班教学。原因是对学生的思维不满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满意,想找出原因,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备课的时候这种埋怨就悄悄隐退——怎样都是老师的问题,因为是自己一直带着他们,缺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不管怎样调节一下,总能改变一下审美疲劳的问题吧。

在二班的教学很顺利,师生的互动中触发了我的不少灵感,使备课中不清晰的地方明确起来,感受到理解的着力点,自己之所以不明是使因为自己没有敏锐的关注到问题的核心,而学生却促着自己向那个方向走。

   开课,板书课题之后直接入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写了什么事,自己有什么感受。

   2、交流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组成的词,词所在的句。在读句中解意,沟通文章内容。

   3、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随意的,真实的说出自己认识)

前两点进行顺利,而第三点,学生蓦然不语。我引导有感受说说,没感受也说说为什么?我这样说是真诚的,因为我也是如此。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课文太长了,我读不懂。”“你注意到哪不懂了吗?”学生不说话,很显然:我不懂,这么长,我也不读。看来是个懒鬼,不是读不懂是不想读,或者就没有用心读,我能理解。这样的话都能说,其他的孩子也胆大起来:“我觉得维也纳也太多变了!” “你为什么说它多变?”学生举出了文中的例子。“看来这多变变在花上,而且随着花的变化,我的情感也在变化。”这是作者的一条情感主线,我终于抓住了它。

  4、再读课文,思考,随着花的变化我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我情感变化的词找出来。我顺便板书:——————失望,是因为——————

            ——————遗憾,是因为——————

            ——————惊讶,是因为——————

            ——————怦然一震,是因为————

顺着这样的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把住了。课讲到这里,是切合学生实际的,从学生中来,又回到了学生中去。在进行这些相关段落的教学中有些浮躁,好学生跟的很紧,一些弱势的学生的认识大概是模糊的。因为我没有细致的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阅读,没有在读的基础上紧扣词句再次发现,再次思考。成了好学生的汇报课。大概对大部分学生的收获是点滴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但其中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的一个念头促发的,具体细节不记得了,但促成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小花,你被遮挡在绿绿的草下,你会怎样想?孩子们很真,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出去。”
“我能出去吗?”
“我一定要出去!”
   这不正是勇气的差异吗!我让孩子们去比较这几句话,说说哪朵花最有勇气,哪朵花能够冲破阻挡展露容颜。孩子们是有悟性的:“只有坚定的自信的勇气才能出去!”课讲到这儿,40分钟已经过去,其实高潮刚要来到。遗憾中只好读读六段中的句子,告知,精彩之处让张老师揭晓。

   第二节课,张老师在我班讲,我听。开头,可能是觉得我的基础部分还比较扎实,模仿了我,但因指向不明,有形无神。绕了一圈,大概师生不熟悉,在人物情感线索很是费劲,有头无序,但最后抓住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挖怦然一震之处较深也较到位。

   课后受到二班学生的表扬:“老师,上午的课真精彩!”有些不知所措。捣蛋的LZH找到我们班“老师,把第二课时给我们上了吧。”孩子们真的很可爱。其实我心里很清楚,那节课,我有遗憾。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张老师这方面要比我好。我没讲的第二课时,是我的痛处。

   课后对本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纷纷烦烦中反思这课的教学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自身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教师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的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

   需要探究的问题:

   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