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改下的教学管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教学理念,与之相适应,构建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刻不容缓。本文针对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构建新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新课程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教学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地区进入实验,新课程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新洗牌”,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启蒙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此次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意义之深远,昭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那么新课程有哪些新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管理又如何应对?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1、教学是什么?新课程理论从下面几个方面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正本清源”。
    第一、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教学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不关注和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这样,课程和教学成了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性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是真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样。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新课程却认为: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修改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倡导的教学观。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二,在传统教学中,教与学是对立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被曲解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第三,相比较而言,新课程强调,教学更应注重过程而不是重结论。因为,一个结论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主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第四,教学关注的首先应该是人,而不是学科,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理论中,都要树立这样的理念。(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去实施教。(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2、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首先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次,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与他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是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位学生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又是责任的主体。
3、新课程追求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4、教师角色。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变化。它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还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5、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6、新课程倡导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构建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管理体系。
(一)、对教师教的管理
新课程的实施靠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确立,潜能能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都将关系到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而对教师的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观念。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系统。
1、应努力构建一系列突出人本观念,易于操作,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努力突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中又应该注重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例如,教师的教案,不必拘泥于形式,应注重于他的整个教学的设计有没有独创。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不只是看数量,是否合适,而更重要的是看设计是否新颖,评判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形式,建立起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建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人共同组织的管理机制。
3、搞好教学考核工作,努力建立起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评价,专业发展的内涵等都出现一些偏向,往往是谁的升学率高,谁就是好教师。在这样的指挥棒下,许多优秀教师的创造能力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或及时的肯定,教师的专业能力被忽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努力构建全方位动态性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因而学校应建立全面反映教师业绩的科学评价体系,倡导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注重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此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在考评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不能只靠传统印象和效果评价。“传统印象评价”,只有笼统的考核条件,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实际上凭印象对一个教师的工作做出大概的判断,这种考核的准确性,取决于领导的思想、作风、业务水平,经验等因素。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种主观随意性的评价,而往往又成为领导任用、奖励和批评教师的主要依据。“效果评价”就是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为依据,来评价教师优劣,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教师创造性劳动。而更科学的考核应是综合的考核,应把教师的考勤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考评细则。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形式主义,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管理,教后的结果应是过程的综合,而不是生硬的简单相加得出的某个分数。
(二)对学生学的管理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有理想、守纪律、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合格人才。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的管理应体现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1、主体性即我们对学生学的管理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如分班,现在可以说都是由学校“统分”,而且是一分定终身,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上课呢?或者在分好的行政班不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走读上课?实际上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在这样做了。另外如班干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旨在突出其主体性的管理措施。
    2、而多样性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学生本身存在多样性所决定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慧潜能,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都应该体现所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应关注个体智能的发展而非与他人的比较。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成材的路不只一条”这样的导向,并最终造就多样的人才。
3、所谓发展性就是学校的管理应体现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着想,并不局限于眼前。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收集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尽最大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管理,而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的、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21: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