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后随笔《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7:5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继续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说句心里话,从开始准备的那一刻起,我就对教学内容产生了许多的困惑,除了读后就可以知道的“四问”外,还需要我教给学生什么?教学内容的构建问题再一次横在了我的面前,以至于开始上这一课的时候,我还是惴惴不安,当一位教师面对着一篇文章时不知如何下手时这种感受就会非常强烈。

文章的内容不需要过多的关注,那么唯一可以追问的就是文章的形式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演讲稿,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这种文学样式,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讲为主,二是演为辅,由于我们面对的是文字信息,讲的内容和形式自然是关注的重点。既然是演讲,必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天四问”,这在第一节中就被开门见山,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让我沿着这个思路,和学生一起理清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提出主题——具体阐述——总结全文。这是理解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演讲形式的过程。

形式的问题解决了,思想性还是不能忽略的。我给学生出示了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两年多年前,曾子就说了,他每天都要反思自己三个问题,一是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二是和朋友相处有没有做到诚信?学习到的东西有没有得以温习?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正所谓“独善其身”,而陶校长所做的这个演讲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一个表情严肃而又和蔼,激昂而又深情的陶校长。这样的谆谆教诲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践行!

这觉得这样处理比单纯地让学生逐词逐句地去读课文、老师单纯地去讲解分析要好得多,一是它注重了对文章主体语言形式的关注,对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二是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界,找到了“四问”的历史支撑,使得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厚重感,而这又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那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陶行知的了解还局限于一个干瘪的文字罗列层面,没有更为生动和贴近的东西,陶校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这样的演讲,自然有它的时代的影子,而这我远远没有涉及。

二、对典型文本的遣词形式没有关注。演讲应该用的是口头语言,没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与书面语言进行比较,这实是一种失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7: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