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中心学校业务副校长述职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3:4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中心学校业务副校长述职报告
尊敬的县教育局、各位老师:
一年来,我分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一些不足,现向大家述职如下,希望给予帮助与指导。
一、 做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本年度,县教育局根据县内外教育形势,大胆果敢地推行“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身为业务副校的我没有理由不做高效课堂的践行者,上下学期以来,我以小组的划分,小组组员的职责,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提前分配展示内容等做了多番调整,研究。我上课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即身动、心动、神动,师生“动”,生生“动”,小组“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情感的、生动的”课堂。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动起来。我认为,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即“以学评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知识的超市,智能多元,生命的狂欢”。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充分展示,是我的课堂另一重要特征。一年来,我所任的班级数学,学生能积极自主预习,质疑合作,“兵教兵”,课后补缺等。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杨紫婷,原来升学时数学只考了23分,通过组内合作,教师激励,拾起了自信的风帆,现不仅学习不用督促,而且非常用功,组内展示、质疑、对抗学习也非常积极,成绩大幅度上升;张梁、梁振涛等几个学生原来上课从不摸笔,对上数学课根本不感兴趣,我给他们创造简单问题让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了兴趣,加之我给他们有点“言过其实”的鼓励,现每节数学课都“流露”了想参与的眼神,几次单元检测成绩都突破了个位数。在实施“五步三查”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成绩突出的成绩下滑,学生整体效果上升不明显。但这绝不是高效课堂的错误,而是在临帖中有些问题没解决好造成的。如程度好的学生,我没有在“学有余”上给他们提出要求,中间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还没有解决到位等。另外,“五步三查”各环节的连接上,展示时间的分配上,堂堂清等环节把握有待专家的指导。我相信,高效课堂教学会给我带来快乐与惊喜。
二、做高效课堂的推行者
本年度,张敬民校长放手让我们高效建设团队推进我校课堂建设
新课改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深入推进新课改,课堂始终是主阵地。因此,必须围绕着课堂来构建“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教学关系,同时,也要围绕课堂着力打造“以生为本”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做了一下一些工作:
1、加强理论培训
课堂的决定者是教师,只有具有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教师,才能决定新课堂,只有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关系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决定课改的成败。我们及时印发了《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法》,《五河县高效课堂达标课评价方法》,组织老师在教研会上学习、研讨,进行了“达标课”理论过关考试,所有参考老师均达过关要求。现所有教研组都形成高效课堂理论能为高效课堂护航的共识。
2、重视集智备课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县教研室统一编印的导学案,由于时间仓促等原
因,远没有发挥导学案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的作用。并且缺少导学案编写的“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探究化”、“探究渐进化”的要求。我们在本学期把周一下午的第四节课做为各教研组集智备课的时间。各教研组都克服了“走过场”、“磨时间”、“浮形式”等难题,基本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路线知识图。也给出了指导学生怎样思、怎样读、怎样操作的学法线,但德育线(即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体现的不多,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小组建设为抓手
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成败的关键,这也是不少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软肋,我校专门召开各班小组长会议,培训了小组长的职责及组员分工,各班班主任对各班的小组成员都进行了分工,也进行了培训,并把各组长及组员职责报学校备案。有不少老师根据学校的要求也对小组进行分工培训,有的以小组板报的形式张贴在墙上,非常醒目,效果很好。4月份,我们又进行了小组口号评选活动,得到了班主任、课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共采集口号90条,75条口号获奖,有力地促进了小组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4、以“达标课”全员教学大赛为契机,推进我校高效课堂建设
高效课堂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光说不做,光激动不实施上。借县高效课堂“达标课”全员教学大赛的机会,我们积极动员、组织50岁以下教师教师全员参与。大多数老师拿出了创新、挑战、不服输、不满意推倒重来的热情,认真学习理论,虚心学习已有成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改的春天。5月初,我们委托大新初中对我们达标录相课进行了认真评议。我校的杨玉兰、黄晴、曹春宏、杨正猛、王改、梁杰山、杨桂莲、刘慧敏、蔡道来、赵敏、郭阿庆、张新发的“达标课”获得好评。我校的录相课参评率居全县前列。
5、常规检查为高效课堂护航
没有检查、督促不能很好落实课堂建设,我们制定了半月业务检查制度,要求理科要为学生准备“补缺本”。形成了教务巡课制度,每位领导巡课一天,为课堂找问题,指方法。督促教师按“五步三查”授课。在巡课中发现了不少全县共性问题,也发现了很多我校独有的个性问题。我们有决心解决这些问题。
课改,仅有热情远远不够,更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咬成青山不放松的品质和永远行走在路上信念。xx中学人正以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苦干加巧干的精神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三、重视教研工作
教研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加油站,教学生命的补给线。它的重要性教学人都知道。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坚持开好教研会,研讨“五步三查”流程,校长亲自督促检查,
把出勤率纳入绩效工资中。
2、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本年度,我校两去杜郎口中学,见识
了“杜郎口课改旋风”,增强了自己教学的自信心。参加了县局要求我们参加的所有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我们学习了小圩中学的课堂评价表和班级文化,“梁头”文化;学习了安子口初中的延长课堂时间的做法;学习了三铺中学的“渐进推进法”,学习了五河二中、新集中学的所有学科全面铺开的推进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培养了我校的骨干力量,开阔了老师的眼界,也增强了我校老师的自信心,也解决了有些老师的畏难思想。
3、   以活动为载体,凝聚人心,鼓励教研组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以活动凝聚学生人心,以活动搭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举办了“颂”主题演讲比赛,七年级粉板字比赛,感恩作文比赛,古诗词比赛,英语综合应用比赛,英语听力比赛,益智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秋季运动会,七、八年级数学竞赛,李阳“疯狂英语”报告会,教师排球比赛等。
4、参加市、县要求参加的所有征文活动,让老师把课改之得用
文字记录下来,也能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我校教师本年度发表论文27篇,在教育网上有12篇论文交流学习。
四、做好校长的助手
初中副校长即是校长的助手,又是分管工作范围的指挥员,承上启
下,地位特殊。我在工作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
1、听从指挥,坚决执行
对经集体研究,校长拍板的定案,坚决执行,并保证按校长意图把事情办好,本年度,张校长让我负责教学工作,我尽自己所能团结中层领导把事情做好、做细、做到位,不给校长添麻烦,让校长在重大事情上有精力、有时间决好策。
2、尊重理解校长
3、务实创新工作,不让校长督促,职责内的事想办法干好。
4、严于律已,当好表率
5、摆正位置,不争权。
五、做好其他工作
1、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和中层领导合作,尽力做好。
2、张校长外出学习时,主持学校工作,教学秩序井然。
六、注重自身修炼
1、坚持理论学习,读书看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来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教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本年度,我自费订阅了《读者》,坚持看《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五河教育》、《高效课堂在行动》,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解了课改一线的动态,增加了高效课堂的知识,能更好地为教学、教学管理服务。
2、以身作则,在教学、教研、教学管理中,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真真切切地干出一点成绩,团结同事、尊敬同事、尊重同事的劳动。论文《也谈用心做教育》发表在《五河教育》上,在本校网上交流多篇论文。一年来,从未因私事请过假,调过课。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当好一线老师的表率,做到问心无愧,胸襟坦荡。
七、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年来,应该说我做了不少事,也取得了点滴成绩,但这离不开局领导,张敬民校长、中层领导、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帮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如个人的工作协调能力有待锻炼, 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高效课堂的推进方面存在不足,我认为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推进上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制度上存在问题,二是文化的依托。在下一阶段,我将进一步创新理念,紧抓高效课堂和校本教研不放松,以期在协助校长把握教育教学大局上,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上做实、做细、做好、做出名堂,把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做的出色。
工作中的历练成长,使我信心倍增,领导、老师的关爱信任,使我备受鼓舞。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将百倍珍惜,继续努力,为学校的发展,为高效课堂建设加油!
谢谢局领导,谢谢张x校长,谢谢各中层领导,特别谢谢我校的各位老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4: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