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0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05:48 | 只看该作者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准备充分。教师和学生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器材。这样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学生的实践、体验、交流活动提供了保证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二)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本节课在教学开始时,在导入环节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高涨的学习热情进入到探究质疑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拓展延伸中也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习题,为学生树立生活离不开科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体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激励性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上课开始,我在黑板的一角设置一个 “评比栏”。每一个环节从各组的参与人数及发言情况进行综合评比。给表现好的小组奖励一个“特优”,稍差的组奖励一个“优”,个别表扬学困生,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整个教学结束时,评比出优胜组,奖励一面小红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此可见,恰当的激励评价,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探究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和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这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首先,针对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学中尽量为这些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小组讨论时,刻意让小组长多去征求这些同学的看法。鼓励他们多说话,并提示他们认真听相同的意思别人怎样表达。逐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其次,个别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前多和这些学生沟通并充分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设计时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21: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