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40|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中心小学  叶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新增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骄傲地捋开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虽然一部分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但都了解钟面内容,认识整时。因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外,主要学习任务定位在:



1. 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



2. 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在听、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利于孩子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点时,爸爸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



(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 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



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 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 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



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基于知识点的浅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样看、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畅,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会认电子表



1. 创设生活情境。



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7∶00 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 11∶00 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 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生:我们家的VCD上也有。



生:我发现新的“83路”车上也有这样的钟。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如“老师有没有迟到?”“你还在哪里见过?”促使学生联想,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游戏:找朋友



用录音机放音乐:《找朋友》



师:请每一小组内表示同一时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块儿握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内容:





抽一小组,和他们一样的小组骄傲地拍两下手。


[游戏虽简单,但有音乐情境,有思考选择,有活动体验,同样也被孩子们乐于接受。三种形式的时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巩固强化。]


四、快乐数学大转盘,联系生活中的一天


转盘制作:





师:老师看到冬冬的一篇日记,记着一天里他干了些什么,请你们小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记,然后根据画面拨出钟上的时刻,最后把日记写完整。


小组看、拨、转、写,忙得不亦乐乎。抽一小组反馈结果。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做怎么样?


五、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


师:星期天,明明和英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电话。





师:猜一猜,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为什么?


小组讨论:


:我想会的。他们说好时间又说好在什么地方。


:我想不会。有可能明明迟到了。


师: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个电话。





师:从刚才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下次和别人约会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


:8点钟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


:一天中有两个8时。


课件显示时针走一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想想,冬冬的日记上还应该补充一些什么?在下课后把它完成。


[录音中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会”与“不会”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时,再听结局,通过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中熟悉、具体的误会,使学生明白地感受到“时针一天走两圈”。]


六、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师: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既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1)看手机,学会看电子表: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手机、电脑、电视,对“∶00”这样表示时间的电子表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个“看手机判断老师是否迟到”的活动。一来贴近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学习后能为生活服务,二来通过具体事件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看冬冬的日记,玩数学大转盘:新理念下,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对92页“生活中的一天”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把整个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成一个转盘。看日记决定画面→拨钟→看钟→补充日记,整个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多个知识点的训练。


(3)明明和英英的约会故事:“能不能按时见面?为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思考、讨论,自然而然地了解一天中时针转两圈,有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之分。我想,这两个生动的电话,学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学难点之一就迎刃而解了。


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如“认钟面”这一环节中,小组内观察闹钟的钟面上有些什么,人人都参与观察、表达、交流,感性地接触到钟面,然后在反馈中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再从小朋友自己的语言中拉出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


再如:92页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我想到了“转盘”和“日记”,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强调人工协作,有不同意见商量磨合,每个学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3. 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同桌两人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练习书写时刻。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金色的秋天——用数学”教学设计  



重庆渝中区实验一小  郭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上看清楚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结合用数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展示台、录音机。



【教学过程】



(黑板上已板书:金色的秋天)



一、录像激趣,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好,请看大屏幕!



1.两段录像场景。(动画片里面的形象,以及一些生活实例)



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举出身边的具体实例。



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事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用了数学知识去解答。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好吗?



(教师板书:用数学)



二、新课部分



(一)教学图1



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秋天到了,秋天多么美呀!(课件出示背景图:孩子们三五成群到郊外去玩。)瞧,他们来了!(演示课件,不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师:你看到了什么?(有四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了两个小朋友。)



说得好,孩子们接着看……



(课件演示大括号和问号闪动)



师:现在在我们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他们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谁来说?(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括号表示把先跑来的四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人”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我们“先跑来4个人,又跑来2个人,合起来是多少人?”(结合教师手势)。孩子们,你们自己说说,边说边做动作,开始!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定学生回答)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多请几个人说)



师:(稍慢)先跑来的4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 2个小朋友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就是问题。先跑来的4个小朋友是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又跑来的2个小朋友是告诉的第二个条件,要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师:根据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了2个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能!)



师: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对了,因为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教师手势),所以用加法算。



师:加法算式怎样写呢?谁来写?



(生说,教师板书:4+2=6,课件也出示算式)



师:4、2、6各指的什么?(请学生到屏幕前来指)



师: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6个!)你们运用这两个条件求出了这个问题。(结合教师手势)孩子们真能干!



(二)教学图2



师:这些小朋友玩累了,想到好朋友小强就在旁边住,想去小强家休息一下,小强见他们来了,可高兴啦!赶忙跑到地里摘向日葵,好用瓜子来招待这群好朋友!瞧,小强在地里正忙着呢!(课件演示:7个向日葵,大括号)



师:大括号表示什么?(一共有7个向日葵)



师:真不错,接着看──(课件演示:摘了3个,?个)



师: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回答)



师:有7个向日葵,小强哥哥摘了3个,问我们还剩几个,那么告诉了什么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这幅图告诉了我们有7个向日葵,小强哥哥摘了3个这两个条件,提出了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学生回答)



师:谁来告诉我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是从7里面去掉3个,所以用减法算。)



师:谁来列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3=4,课件也出示算式)



师:7、3、4、在图上各指的什么?(请学生到屏幕前来指)



师:有7个向日葵,小强哥哥摘了3个,还剩几个?(4个)孩子们真能干!你们运用这两个条件解决了这个问题。(伴随教师手势)



(三)小结,指导看书



师:刚才图上的两件事,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这样的题我们也叫它──“应用题”(课件出示这三个字)。孩子们,这种题叫什么呀?(应-用-题!)你们以后会解答应用题吗?(会!)



师:好,翻开书第47页,从上往下看,第一幅图你们见过吗?(见过)下面的算式能填完整吗?(能)第二幅图你们见过吗?(见过)下面的算式能填完整吗?(能)好,填在书上。



(四)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一)第47页“做一做”



(展示台出示“做一做”中的两幅图)



师:秋天到了,石榴成熟了,瞧,石榴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石榴;蝴蝶在果园里快乐地飞来飞去,孩子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缓慢)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解答呢?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完成下面的列式和计算。



师订正:第一幅图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说)算式怎么写的?为什么用减法算?一样的请举手!(第二幅图订正方法同样)



(二)练习七第13题



师:孩子们,秋天美不美?(美)还有更美的呢!老师带你们到湖边走走,好吗?



(展示台出示13题彩图)



师:瞧,碧绿的草地,蓝蓝的湖水,这个小湖美吗?(美!)天鹅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小青蛙在荷叶上欢快地蹦跳着,鱼儿在湖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些小动物可爱吗?(可爱!)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



师:看到这么美的一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谁又能想到和数学有关的呢?



这些小动物分别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谁来说说?(学生完整地说出每道题的意思。)



师:同意吗?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完成在书上!



(教师简单订正)



(三)练习七第14题



师:翻到第52页,完成书上14题。



(简单订正)



(四)谈话结束全课



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文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比大小”教学设计  



安徽省芜湖市中和路小学 黄丽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 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用数学”教学设计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小学 何白礼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
——《分类》教学案例与评析



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 徐虎 余江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
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的分类。
教具学具:
情境图,玩具,图片,水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拿出昨天老师让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分类
点评: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体验分类。
  1. 出示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发现商场里有很多东西,如:书包、练习本、文具盒、水彩笔……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摆放的非常整齐。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发现是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体会分类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点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小组合作整理自己带来东西,让学生体验分类。
师:每组分6——8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教师巡视,组织引导分类。)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坦克、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变形金刚、孙悟空、哪咤……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教师让各小组展示分类情况后,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出分类的方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整理组内东西。(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细化,让学生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各小组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把手枪放一起……
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把孙悟空放一起……
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把香蕉放一起……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评价肯定和补充。]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
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构建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 实践运用,巩固发展。
1. 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集体订正。)
(2)       出示课本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再集体订正。)
2、      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能干,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书包也整理一下呢?(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整理书包,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生1: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生2: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
点评: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评: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程结构达标。
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一个“玩”字,让学生在玩中放飞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了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4: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