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与能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动物与能量》教学设计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臧屯乡贾村中心小学 刘美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动物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的概念。



科学探究



1.能正确判断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能正确分析每条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通过本课学习意识到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前准备



1.课件: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图片



2.学生活动时佩戴的头饰。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观察法  引导探究法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出发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能量,它能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能量。



2.提问设疑:动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吗?动物怎样获得能量?



3.讲述: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有关动物与能量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动物与能量



二、探究新知



(一)判断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1.出示课件(各种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图片。包括:飞翔,奔跑,生蛋,进食,睡眠等)



2.提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这一活动需要能量吗?



3.学生思考后依次回答。



4.根据课堂情况适时提问:老师在上课,同学们在学习,这一过程需要能量吗?



5.引导归纳: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6.汇报结果。



7  总结: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二)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提问:当你饥饿的时候怎样补充能量?



2.生回答。



3.思考:动物会以什么方式补充能量?



4.讨论并回答。



5.学生举例说明各种动物以什么做为食物。



(提示:大部分同学只能列举出动物吃植物或动物吃动物,例如羊吃草,狼吃羊等,但不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师应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将其联系起来。)



6.小组讨论:草,羊,狼之间的能量流动。



7.总结:动植物建立了食物关系,它们之间就有了能量流动。板书:动植物  食物关系  能量流动



8.观看《螳螂捕蝉》故事短片。



思考:故事中有哪几种动物?请把它们按谁被谁吃的顺序排列起来。



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吗?



三、建立食物链概念



1.创设情境,游戏启发。



白菜 蝗虫 青蛙 蛇 鹰  学生表演谁被谁吃。



2.引导食物链概念。



a.提问:它们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排列?它们之间的能量怎样流动?



b.学生思考,汇报结果。



c.课件展示。



(将五者用箭头连接起来,形成“链环”状,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概念)



d.师适时板书  链环 锁链 食物链



e.将整个板书联系起来,讲解食物链概念。



f.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食物链吗?



生可根据板书的提示自己回答。



3.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a.观察“食物链”。



b.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c.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d.小组讨论,写出一条食物链。



e.小组代表展示写出的食物链,并讲述能量流动。



四、利用原有知识,巩固应用



1.提问:你还记得《蛇与庄稼》一课吗?



课文写了蛇和庄稼的什么故事?



2.小组共同回忆,选一名代表陈述。



3.提问:为什么蛇会和庄稼的丰收有联系呢?



4.观看《蛇与庄稼》课件片段。



5.归纳总结: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被破坏,会影响整条食物链。



6.观看大自然和谐宁静的图片,引发同学们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意识。



(说明:生物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就像人类幼小的孩子一样,应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为它们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2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