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

一、关于文本
(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
1、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宿”意为借宿。它告诉我们,作者是因遇上风雪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的,这就表明他是“客人”,不是“主人”;他是“路过” 不是“回家”。因此他只能是“旅人” 而不是“归人”。 “风雪夜归人”中“归人”当另有所指,决不是作者自己写自己。
2、“柴门闻犬吠”的“闻” 告诉我们:如果是自己回来或自己投宿、亲自经历的,那应该是“见犬吠” 或“ 睹犬吠”,而现在是“犬吠” 不是迎面“见”或“睹”,而是隔墙听到的,可见作者不是“归人”。
3、这首诗的妙处,能千古传诵的原因是第三、四两句,作者精心营构了风雪之夜犬吠人归的动人境界。如果为作者自己归来,甚至像唐汝询理解为归家,做得太实,就无境界可言,诗意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此看来,后两句是作者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里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象,那是一种意境,不是作者自己投宿时遇到狗叫,也不是作者作为主人归来时狗对着人咬。
(二)第一、二两句是“线形结构”写作者在不断地行走中呢,还是“点的结构”,写作者到达芙蓉山主人后的所见呢?著名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伯海先生在《唐诗学引论》中说:“绝句通篇的重心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这一焦点多在诗篇的后半部,其他材料围绕焦点渲染和铺垫,烘云托月突出焦点。”对这首诗的前两句,明代《唐诗正声》中说:“吴逸一回,极肖山庄清景,却不寂寞”,清代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说“上两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若惊若喜,景色入妙”。从陈伯海先生的论述以及“极肖山庄清景”和“上两句孤寂况味”看出前两句为写景句,而不是叙述句,不是“线形结构”,是“点的结构”。整首诗应该是写到达这个点后的所见、所闻,傍晚时的所见,夜里的所闻,中间是跳跃的。
二、关于“逢雪”、“白屋”
1、关于“逢雪”。既然“逢雪”,为什么说前两句没有写下雪,后两句写下雪。理由:其一,如果大雪纷飞,视力所及距离短,难见远处,就不会有“日暮苍山远”的感觉。刘长卿用诗句“苍山隐暮雪,白屋没寒流”(《题魏万成江亭》)证明了这一点。其二,“逢雪”含“雪前、雪中、雪后”。题目有“逢雪”,文本不一定要写下雪。刘长卿在《雪中登沛县楼赠表兄郭少府》中写到:“楚泽秋更远,云雷有时作。晚陂带残雨,白水皆漠漠。伫立收烟氛,浩然静廖廓。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题目表明为“雨中”,但文本“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却写了雨后。
2关于“白屋”。 “白屋” 不是因为下雪而变成的白色屋子,是指贫寒人家的房屋,是用白茅草盖成的。刘长卿有诗句:白屋渐看秋草没,青云莫道故人多(《赠崔九载华》),意为“渐看秋草没白屋,莫道故人多青云”。秋草遮住的“白屋”决不是雪覆盖成的白色屋子。这是刘长卿用自己的诗来证明“白屋”的意思。
三、关于题目
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后面省掉了中心词。为什么不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宅”?是作者的疏忽,还是版本的问题?都不是,这是唐人拟题的习惯。唐人拟题往往省掉“宿”的宾语的中心词,用宾语的定语来代替整个偏正式短语,如李白的《宿清溪主人》、顾况的《宿中山僧》、白居易的《宿溪翁》……这样,对诗意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反而显得高雅含蓄,显示出对主人的尊重。“主人”“ 僧”“ 翁”,这些人都是一些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都不是普通人。与此相反,普通人就不能省,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苟媪家》,“媪”为老年妇女,普通人,“家” 就不能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6-13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

理解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