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9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
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我相信你们经过反复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约七八分钟后,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读书最棒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
                                  师:你就是咱们班读书最棒的?!
                                  生:是呀!(她摇动着两条羊角辫,显得信心十足。)
                                 
                              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5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师:经过四遍读书的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些什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师: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师:体会得很准确。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孙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实践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三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佳!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些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评析: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听特级教师孙建锋作课
                     
                  ——《凄美的放手》课后有感
            
              【引言】
               
            “在这个世界上有三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不管哪个国家的学校都没有教的:一是对死亡的面对;二是对爱的深刻体验;三是对生活美的万般眷念。其实,这三件事情最后又同归于一件事情——死亡,这是对爱与美做的一个检查。”这是南山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们课上正在诵读着的一句话,特级教师孙建锋正在执教《凄美的放手》,里面的两个故事扣人心弦、震撼心灵:前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妻子和丈夫在攀岩时,看到丈夫在靠近顶峰时失足,毅然脱离崖壁,搂接住迅速下坠的丈夫,共同坠入万丈深谷。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98年中国嘉鱼的洪灾时期,妻子和丈夫同时抓住急流中的一棵小树求生,但当洪水猛涨,眼看树干无力承受之时,妻子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平静地消失在洪流中。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上,孙老师和三十多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共同演绎了一曲“爱”与“美”的颂歌,诠释了对“死”的有深度的见解,令前来听课观摩的教师们叹为观止,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在内。
            孙老师现执教在罗湖,听说是深圳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并不起眼的外表,略显谦逊的课前自我介绍,在多次听过大师级课的我们面前,魅力显然不太大。当课在进行中,孙老师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学情的关注,对差生的关切。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困惑在碰撞中得以明晰,情感在交织中得到历练、升华,生成的课堂以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力吸引住了我。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他采用了“读文点评”的方式引领学生学完课文。下面,我就谈谈对这种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偶感一】
                          谈谈“读文点评式”教学
                 
            孙老师的“读文点评式”教学操作如下:首先,他请一名学生到前台和老师合作,生读文,师随机点评关键知识点,或词,或句,或标点。在时思,时读,时说中扫除阅读障碍,读文完毕,课文理解也随之完成。“读文点评式”就相当于“说书”,只不过,一般说书是自说自解,比较单一,现在师生合作来“说书”,在理念上是将课堂操作进行了创新。
            可能在听完我对“读文点评式”教学的解释后,大部分老师都会明白这样模式“似曾相识”。不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很常用,那就是“串讲式教学”。“读文点评式”实质上演绎了“串讲式教学”。是不是这种教学太落伍,形式太单一,没有实际操作价值呢?可能部分老师会有这样的疑虑。如果你在观摩这堂课后,一定会“疑”消“惑”散。
            说孙老师的
            “读文点评式”运用巧妙,是因为教师用他煽情的语言再现情境,串接课堂,掀起高潮。比如:在读到写妻子莫莉亚丝放手后作者想象到的一段话——“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共度的好时光”时,师激情描述:“回想当初,我们从相识到相恋,从花前月下到相濡以沫,湖畔小溪,留下了我们相依相伴的身影;床头枕边,也留下了我们呢喃甜蜜的话语……”通过对甜美日子的回顾,让学生理解到了这对夫妻生死与共的爱情,从而也能感悟到莫莉亚丝“我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爱’”这句话里蕴含的深厚情意。就从这一个小小环节的处理上,我们能够悟出点什么来呢?对,“读文点评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妙、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它左右着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阅读课要解决的就是‘读’的问题”,孙老师在“读”上也做了文章。首先,他运用的“读文点评式”中的“读”是有层次、有目的的“读”。这里的“读”是建立在“扫除字音障碍”、“检查自读困惑”基础上的第三轮“读”,是老师引领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思考的过程。另外,让学生
            “范读”学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检验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带着老师的信任,在和老师的配合中达到“默契”,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最后,引读学生入文入情地读,真正达到理解、内化。
            课后,我想,如果孙老师在处理第二个故事时放手,让学生来点评课文,即读文点评都交给学生,“扶”着学生走走,最后再“收”,这样,“教——扶——放——收”不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吗?
            听了我对“读文点评式”教学的介绍,不知道各位老师(中高年级)是否准备尝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你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我相信都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多实践,多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新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特级教师孙建锋在盐城一小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充满激情与灵性,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使教师们对“新课堂”有了一些新认识。巧导入——真实导课,要切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孙老师做到了,而且非常巧妙;让你感觉不到,却在无意中已经进入了教学的主题。师:第一次来到人杰地灵的盐城,早听说这里有历史景观“新、马、泰”。(同学们笑了起来)能为我介绍一下吗?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师:谢谢“导游”清晰的讲解。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的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艺术与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技术匠气太足,而艺术则让人思考、耐人回味。技法的本身并不精彩,恰当地运用技法,才成为艺术。】巧引导——真切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断: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个学生朗读)师:读得准确、流利,但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师:我相信你,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语文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学生在孙老师的鼓励声中“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这里没有机械的模仿,有的只是让学生入境入理的感悟。】巧交流——真情高质量的对话交流,必然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必然最具诱人的魅力。生: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同学们笑了)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师:好一个“一大于零”!(孙老师从课本里取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银杏叶!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他。(说完,孙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生:(双手激动地接过银杏叶,坐下)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去上,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师:妙!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教师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送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生: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师生大笑)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生:一定会的!(他激动地接过竹叶)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孙老师主动和他拥抱)
      【激情化作真情,激情化作亲情,激情化作友情,激情化作智慧的音符。好的课堂给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巧”,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充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激情。孙老师的这一节课,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着他的“巧妙”,然而,这节课又怎一个“巧”了得!因为真,所以巧;因为巧,所以美。

      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特级教师孙建锋经典课例回放与赏析(一)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的课纵横自如、聚意点睛,凭借“跳出语文教语文”的前卫视野和“跳出教材用教材”的独到策略,教学中洋溢出“大气”和“创意”。而依靠丰厚的文化底蕴、灵动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专业人格,又让他的课在对话生成中尽显浓浓情意。现在,就让我们“经典再回首”。
                        [经典之一]绿化孩子成长的季节
                        
                        21世纪是关爱生命的世纪,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须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去关爱学生的发展。教学《白鹭》一课时,孙老师鼓励每个学生倾诉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自己的个性观点、展现自己的生命灵性。请看师生对话式的交往片断: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咱们一会儿交流。好吗?
                         生:好!
                        (学生自主研读并批注,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我觉得“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白鹭长得太美了!我多么想看一眼真的白鹭啊!
                         师:白鹭长得美,作者写得美,你评得也美。
                         生:老师,我发现这段话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读过。
                         师:是吗?在哪儿读过呢?
                        
                        生:前些日子,您推荐给我们的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的脚这一语句可能就是从这儿转化来的。
                         师:你爱联想,善思考,活读书,读书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课文中,郭老巧于用古,化旧为新,值得学习!
                        
                        生:老师,我不同意“巧于用古,化旧为新”的说法。袁枚说过:“诗有三偷——偷句、偷意、偷势。我认为郭沫若先生的语句有“偷势”之嫌。
                        (生先是面面相觑,接着议论纷纷)
                        
                        师:我想谈一下“偷势”的个人见解。当我们吟诵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时,有谁会想到这是出自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有创新。成功的化用应该是在原句基础上的别也心裁,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话,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翁,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师:(走过去,真诚地拥抱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我佩服你,因为你有思想、有个性!让我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掌声雷动)
                         生:我也想来一次“偷势”!
                         师:祝你成功!
                         生:同学们都说我妈妈为我编织的毛衣很合体,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宽一点儿则嫌肥,窄一点儿则嫌瘦。
                         师: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心灵“口”巧!
                         赏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教育譬喻为诗,教师的赞赏和鼓励对学生而言无疑可以算是最真最美的诗,能让师生间自然生成无缝无痕的心灵契约。守住这份心灵契约,就能点亮理想之灯,烛照孩子的整片心空;就能酿造理想之蜜,营养孩子的整个生命;就能种植理想之树,绿化孩子的整个季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特级教师孙建锋经典课例回放与赏析(二)
                            [经典之二]聆听课堂花开的声音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质疑甚至“挑战”范本。此时,教师聆听学生的心声远比学生接受教师的讲解重要的多。执教《孔子游春》时,孙老师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请看:

                           
                        师:今天,我们就随同孔子一道去那风景旖旎、春光融融的泗水河畔游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课文印刷的空白处,写下你阅读的感受、发现的疑问、提出的挑战。

                            (生潜心读书,认真思考,动笔批注,10分钟过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交流批注的阅读感受。
                           
                        生:本文叙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一同游春。既观赏了明媚的春光,又以水喻理教育了弟子。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一举两得!
                            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强。
                            生:这次出游,颜回与子路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难怪他俩进步那么快!
                            师:没有提问,就没有问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生:我很欣赏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他们就像一家人,谈话非常亲切、随和、自然。这说明他们师生关系很融洽、很和谐!这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得到的!
                           
                        师:你的感受很独特。的确,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才有了被后人誉为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一如有了柏拉图与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之后,才有了世界哲学史上震古铄今的《理想国》。
                            生:孔子说水是“真君子”。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师:呵,你敢怀疑孔“圣人”?
                           
                        生:水是不是真君子,不能一概而论,1998年那场肆虐的洪水,吞我粮田,毁我工厂,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难道能说水是真君子?再说,现在的污水、废水,正在危及生态平衡,水能充当得起真君子的称号?
                           
                        师:你很了不起,不迷信书本、圣人和权威。你用自己的眼睛看事物,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说要说的话。你才是“真君子”!
                            赏析:
                        课堂里,冷峻的说教变成了亲切的嘱咐,严肃的劝诫变成了真挚的叮咛,单向的独白变成了互动的对话。由此,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开掘、真情都得以催发、憧憬都得以激荡,他们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灵动、更加舒展。有了教师的用心期待,课堂上便有了花开一般美妙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特级教师孙建锋经典课例回放与赏析(三)
                            [经典之三]激荡少年涌动的心潮
                           
                        孙老师的课堂始终洋溢着自由、平等、亲和的情感氛围。在《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中,他敏锐地抓住“考南大、考北大、考清华”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趁势为“曾经年少爱追梦”的孩童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理想之灯。
                           
                        师: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生: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书上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后我还可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台下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 (台下掌声雷动!)
                            赏析:
                        孙老师的教学,其实已提升到让学生由解读文本而感悟人生这一境界上了。教学中,学生妙语如珠,教师引领合度。课堂上时而有一片心雪飘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洁净庄严;时而有一朵心花映入学生的心房,让学生明艳开朗;时而有一滴心水注入学生的血液,令学生心潮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孙建锋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一节好课里究竟有什么


    一节好课里有什么?有学生和老师,有文本、授受和习练,有互动和生成……答案远远不止这些。
  一节好课里究竟有什么?
  小时候,有一年闹水灾,我家种的豆子几乎全被水淹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我随奶奶去收豆,一个一个豆荚剥开,一声声叹息。蓦然,我发现地头的高坡上风舞着的一株硕果累累的大豆,我喜出望外地跑过去,摘下上面的全部豆荚。一共有79个。我们剥下了226颗豆粒,小心翼翼捧回家,放在一个平底瓦罐里,让它们风干。
  第二年麦收后,奶奶又带着我,把这226粒大豆种在地头的高坡上。收获的季节,我们在那片高坡上收获了7公斤大豆,同时也收获了喜悦,收获了来年的希望!
  第三年,我们把7公斤大豆全部种在田里。金秋时节,我们收获了一口袋豆子。一棵豆秧,79个豆荚,226粒大豆,很多人都能数得清,但很少人去思考一粒豆种里孕育着多少粒大豆。

  一节好课不就是一粒豆种吗?设若适时地种在智者的心田里,不知会收获几多金豆啊!
  一次,笔者听教《泊船瓜洲》。
  “‘泊’,哪里学过?”执教的青年老师充满期待地问,“请回忆一下。”
  “《风桥夜泊》”,一生反应机敏。
  “你们还读过不少含有‘泊’字的诗句吧!”
  学生如数家珍,脱口而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我为你们准确的记忆喝彩!不过……”老师话锋一转,“这些都是书本上写着的。生活中,你们见到过用‘泊’字的词语吗?”
  “泊车!”略思片刻,一位学生起身应答。
  “泊车”?话音刚落,几个心犯嘀咕,语言敏感的学生,扑哧笑了出来。
  “只听说过‘泊船’”,几乎与此同时,老师相机而问:“你在哪里见到的泊车?能告诉我们吗?”
  “香港!停车就叫泊车!”学生爽言诠释。
  “行万里路,历万端事,与读万卷书同等重要!”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
  这句话,连同这个教学场景,将读“有字书”与“无字书”唤醒并融合,将课内外阅读的障壁洞穿并贯通。它宛如一粒豆种,种在了学生的心田,也种在了我的心田。
  又一次,笔者随堂听一节习作交流课。一篇六年级学生的《乘机见闻录》,让我震撼:
  结束愉快的“十·一”黄金之旅,我和老爸乘机回家。
  兴许是归心似箭吧,大家都争先恐后登上飞机舷梯。一时间,舷梯成了瓶颈,人流缓行。这时,一位身材魁梧的叔叔把行李举过头顶,俨然从半空中抢下篮板球。他好像不知道机上一人一位似的把排在他前面的我蹭到腋下,又一屁股掀到身后,终于抢得先机,捷足先登。只见他一个人磐石般立在只能容单身行走的甬道里,让我亲历了一把什么才叫一夫当关,万夫莫“过”。
  “请前面的旅客侧下身,让后面的旅客通行,好吗?”空姐的柔情似水、呢喃软语,似乎更加按摩了叔叔沉稳的心境。他一丝不苟地摆放行李,俨然考场上认真答卷。待他仔细“答完”,检查无误,方才放身后的我们通过。
  “各位旅客,氧气面罩就在您的靠椅上方,紧急情况发生时……”起飞前,空姐笑容可掬地做着示范讲演。
  可很少有人注意听讲,好像温柔的班主任给我们上班会一样。
  “为什么攸关个人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大人们却举重若轻、置若罔闻呢?”我悄悄地跟爸爸耳语。
  爸爸说:“安全意识不够。”
  “请系好安全带……”空姐认真地巡视,仿佛老师巡视我们写字。
  在我前排就坐的是一位70岁左右的老农,其装束和行色都直白地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坐飞机。他面对如何系安全带,俨然我面对一道奥数难题,手足无措。
  这时,空姐朝他走过来,带着微笑,轻轻地蹲下身来,单膝跪在他的面前,手把手教老农扣系安全带,仿佛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写字一样认真。
  目睹那一双吹弹欲破的手与一双树皮似的手在对话——在用耐心与爱心对话,我的眼睛润湿了。泪眼看空姐,空姐芳龄如花,行为如花。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把那双冰洁玉润的与那双粗如砂纸的对话之手定格在我的数码相机里。
  爸爸颔首慨叹:眼睛向下,才是大关怀啊!  ……
  “孩子们!”聆听了这位学生的作品后,执教老师激情陈词:“生活如师啊!它谆谆告诫我们不要经常考虑‘我们做到了什么’,而是要考虑‘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
  好一个“我们还没做到什么!”一节好课,不就是要经常反躬自问:“我们还没做到什么”吗?“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我看来,它意味着运用自以为“非”的思维方式自觉反思那些自以为“是”的课堂教学。譬如,在向度上,对于一味关注学业成绩,相对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底子与后劲,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长度上,对于损伤学生胃口的大剂量应试训练,相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对未来、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广度上,对于唯考是教的功利壮举,相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深度上,对于基础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复杂与玄深,相对于顺应学生天性喜欢简洁、明快、自然、感性的教材与教学,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
  心中“装着向度”,眼睛“盯着长度”,手里“握着广度”,鼻子“嗅着深度”。这样的一节课,境界才会更深远,精神才会更安康。(孙建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