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育案例故事:守住语文的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守住语文的精神家园
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小学 李晓洁
最近两个星期,校内教研组上课、镇级赛课,听了十几节语文课,我真切地看到了青年教师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然而,就在这些灵动思想的背后,我分明听到了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案例一:真的很美吗?



一位老师上《蒲公英》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手拿一颗蒲公英,问学生:“这颗蒲公英美吗?”学生齐答:“美!”教师又把这颗蒲公英粘在黑板上,轻轻吹了一下,问:“看到什么了?”生无言。教师很机智,又请了一位个子稍高的同学到黑板前来吹,再次问道:“好看吗?”下面传来稀稀拉拉的应和声:“好看。”



反思:



一、那一颗小小的蒲公英真的很美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可是对于坐在后面的(甚至于说中间的)学生来说,他们能看得很清楚吗?如果不能,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异口同声地说:“美”?是为了迎合老师,还是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都见过蒲公英?



二、当学生没有看到蒲公英飘落下来的样子时,教师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设计的合理性?难道再让一个学生去吹就吹出了美丽的一幕吗?



结论:这是温柔的“陷阱”,不排除“蓄谋已久”之嫌。



启示:



一、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的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与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对于这个班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面对老师那“温柔”的问话,只能作出“美”的应答,因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磨合,他们非常准确地推断出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教师的脸上写着答案。如果不去揣测老师的心理,不按老师的意图去回答,那么“温柔”的外衣下所遮盖的东西就会暴露出来。在这种揣摩、猜测中,原本可爱的孩子们学会了事故,学会了察颜观色,还谈什么“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二、“为学生服务”这是教学的宗旨,课堂上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怀,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而忘记了学生,只从教者自身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教而不是怎样学,追求的是表面上的热闹而不是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那么除了纵容学生的虚荣浮躁之气外,学生还能得到什么呢?如果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蒲公英被风吹落时那可爱的样子,教师完全可以多采摘一些蒲公英,课堂上请孩子们一起吹,共同感受蒲公英的种子纷纷落下时可爱的样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二:“老师带你们去枣庄。”



《石榴》一课的教学已接近尾声,教师在引领学生品读石榴花的热闹、石榴果的可爱和酸甜可口之后,出示了几个红色信封,说道:“看谁尝到的石榴最甜,老师就把这个礼物送给谁。”一听到有礼物,学生开始认真朗读描写石榴果味道的那段课文。接着,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并发给他们一人一件礼物,又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让班长代表大家领回最后一件礼物。至此,教师让收到礼物的同学打开信封,请班长宣读礼物内容:明年带领同学们去枣庄石榴园。教室里顿时沸腾,及至下课,还有一个学生跟着老师问:“老师,明年真的带我们去吗?”



反思:



一、面对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老师如何作答呢?是真诚地告诉学生那只是个游戏,还是违心地答应他们自己的承诺?如果此时老师还能自圆其说,为自己找个借口,那么,明年,当几个“好事者”(相信大多数孩子已淡忘此事)再次追问老师时,老师能再为自己辩解吗?教师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无意中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是谁之过呢?



二、课程改革一路走到今天,难道我们还要以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礼物”、“奖品”来诱惑孩子们朗读、品味文本吗?如果这样,他们想得到的仅仅是他们心目中的“礼物”、“奖品”或者是可以值得炫耀的表扬,而并非是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会张扬和卖弄。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结论:打着“创设情境”的招牌,陷入“自找苦吃”的尴尬境地。



启示:



一、“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思想正处于混沌时期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话无疑是最可靠最真实的,带他们去山东,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不管是此时还是彼时,老师善意的谎言都已经欺骗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心,一旦谎言被揭穿,老师的说教还能有多少份量?记不清是哪位智者说过:“生活中,成人身上的世俗气有意无意地污染了孩子的成长环境。而当成人是以老师的身份带给孩子们污染时,我们的道德环境就已遭受到严重的污染了。”试想,如果我们经常这样不负责任地向学生许下不能实现的口头诺言,孩子们不仅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污垢”,随着“污垢”的逐渐加厚,他们会开始怀疑身边的一切,紧接着学会撒谎,学会欺骗,学会不负责任,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罪过吗?



二、“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学科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儿童正处于心灵的“拔节”期,教师应该是孩子心灵的开启者,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决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满足知识、技能而无心灵的教学。就课文中描写石榴果实的那一段文字来讲,教师应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感悟石榴玛瑙般的籽儿和酸甜可口的味道,还可以出示成熟的石榴引导学生观看、品尝,这样联系生活,阅读才能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也才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案例三:“啃干粮太苦”。



在《李时珍夜宿山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辛苦?”学生潜心会文,边读边思,交流时,一个学生说:“‘啃’字可以看出李时珍的辛苦。”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该生回答:“因为‘啃’字可以看出干粮很硬,像石头一样,李时珍吃这样的干粮很辛苦。”教师满足地点了点头。



反思:



一、这个“啃”字难道只可以看出“干粮”的“硬”吗?从“干粮”的“硬”又可以看出什么呢?这是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可惜的是就在教师的一点头,一微笑中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二、从这个孩子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对文本独特的感受,没有对李时珍真切的同情,他不会从“啃”字中品出“辛苦”一词,但是即便这样,他还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李时珍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



结论:教师只见“美丽的纱衣”,忽视了“纱衣”下“浅薄的思想”。



启示:



布鲁姆曾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见字面上的东西,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啃”字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东西教师可能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而提出这个字的孩子恐怕也是“只见庐山不见佛”。那么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生成资源,深挖掘,广开路,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文字背后的东西真正读出来。当该生说出“啃”字能看出干粮像石头一样硬时,教师可穷追不舍:“干粮为什么会这么硬?”这么一问,学生肯定会联系上文想到李时珍出门已几个月,天已很冷,干粮已被风吹得硬梆梆的,他和庞宪风餐露宿,啃一口干粮喝一口凉水,是多么辛苦。这样有了对“啃”字的生动注解,学生就会更进一步地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苦,读出同情和崇敬之情,无须老师再多费口舌。



题后语:



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字。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个体生命本质的自由发展,应当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对童年的珍视与保护。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一种“在家”的感觉,获得高度的轻松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语文课堂真正回“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7: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