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案例:“别急,慢慢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急,慢慢读!”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谭培霞




据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曾立有一块标语牌,写着:慢慢走,欣赏!劝告旅行的人们要放慢行进的速度,一路欣赏一路前行。其实,教学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同样需要引导学生静心地行走于文字中,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味道来!然,时下的许多阅读课堂,在该慢的地方却没有停一停。“教学是慢的艺术!”每每读到这句话,就会产生疑问:在哪些地方该慢下来?仅以几个小例子,抛砖引玉:



慢慢读行成于思促习惯



案例:二年级下册《31恐龙的灭绝》一课,第2─4自然段是介绍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几种猜想。课文2.3自然段有相同的结构。以第2自然段为例,共3句话,介绍了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种猜想,课文首先介绍了地球的突然变化,其次介绍了恐龙自身不具备冬眠的习惯,没有毛皮,因而慢慢灭绝了。也就是说,这一种说法中恐龙的灭绝有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默读2自然段,用“因为……所以……”进行概括。发现学生对灭绝的原因找不全,学生还不能很清晰地读明白这是恐龙灭绝的两个原因,有的学生只是关注到其中的一个原因,有的即便是都关注到了,也不能很条理的有层次地说明白。



反思:如果进行这样的教学改进是否教学才更有效:要求学生每读完一句,就想一想,这一句和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读书不会停顿,就意味着不会思考!”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读书往往很快地一读而过、浅尝辄止,因而要求学生每读一句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句与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教学中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才会放慢读的速度,停将下来想一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又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慢慢读,思考!当学生再用“因为……所以”概括时,就会发现原因不止一个,开始思考并初步感知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重新调整语言,实现言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时就有了经验,一定会尝试着运用此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慢慢读,也就是培养孩子拥有一种静心阅读的心境和静思默想的习惯。这是“慢火温炖”的过程。



慢慢读理清条理学方法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13和时间赛跑》,教学第四自然段即“爸爸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一段时:



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段话,爸爸要告诉我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给我解释的?引导学生理清爸爸的话是先说了昨天不会回来了,又说爸爸的童年不会回来了,然后说外祖母的一生也不会回来了。用“昨天”“童年”“一生”来说明“所有时间里的事物”。很自然地发现了本段的第一句和后面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思,打乱顺序叙述是否可以?当然不可以!爸爸由距离最近的昨天说起,逐渐到更长时间的童年最后说到人的一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会被时间带走,都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的话是很讲逻辑的,由小及大,句句相联,丝丝入扣。再读爸爸的话,品读着“永远”“再也”等字眼,着实让人感到的是恐慌!



最后,教师处理得很艺术,一边叙述一边擦掉这些词语,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被时间带走了,害怕之感让人汗毛倒竖,难怪朱自清先生说是头涔涔而汗潸潸了!



反思:凡是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有一个感受,爸爸的话确实就是一个谜。学生读着文中的句子会觉得绕口,甚至不知所云。这段自然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作者后面的一切感受和做法又都以它为轴为基。本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教师的可取之处是:不急于“赶路”,而是引领着学生在这一段里走几个来回。直至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爸爸谜一样的语言所言究竟为何意方才罢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慢慢地读”中学会了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梳理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我想,这个教学环节很“慢”,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何尝不是这样读书的呢?



慢慢读披文入境引质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三年级下册《18她是我的朋友》第9、10两个自然段,是最能反应阮恒内心的部分,但同时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一位教师教学时,要求学生默读,划出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这两段几乎都含括在内。学生汇报之后,师先抓住“哭”的几个词语,引导体会哭得越来越严重及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又抓住“掩盖”的一系列动作,引导体会“掩盖”的内心。最后揭示阮恒心中有一个信念没有改变──她是我的朋友!



反思:教学中,教师刻意地将阮恒的痛苦与掩盖分开来进行处理,有悖于文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就像在“疾行”。三年级的孩子,在匆匆找到零星的个别语句之后,就由教师“牵引”着直奔到“哭”的体会。设身处地,学生还没有从文字中想象到阮恒的样子,没有感受到阮恒的动作充满矛盾,没有读出自己的疑问,便匆匆地奔向下一个感悟点。后面的教学只能由教师“牵”着前行了。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吾以为,此处的教学应该放慢脚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领着孩子读读句子,明晰阮恒一系列的动作,再现输血过程中阮恒的情形,“啜泣──掩饰──呜咽──再掩饰──低声哭泣──竭力制止”。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问题:阮恒为什么这么害怕?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地竭力掩饰?接下来的教学,就以学生的问题引导再次回读,走进人物的内心,化我为人,换位体会,实现与主人公的内心碰撞……



该留痕处且徐行!



《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中提到“过程与方法”,的确,教学中,学生受阻的地方,却恰恰是教师教方法予以引领的过程。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看到“学的过程”,课堂才真正成为学堂,学生才真正“行走于路上”。



“教学是慢的艺术!”对它的解读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学生需帮助之处,在学生困顿之处,在学生领悟方法之处,在学生阅读习惯的践行处,需引导学生质疑处……我们还是慢下脚步,携孩子们一同欣赏,一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