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