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语交际·习作四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学会生存”。编排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二是借助这样一次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用列举事实的方法表达自己观点的本领。
  教学本组课文,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汤姆·索亚为什么能走出山洞和鲁滨孙为什么能在岛上生活,使学生对学会生存和学会自我保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做准备。
 教学案例
  1.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得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使交流更加有条理,更加深入: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煤气火电……
  人为灾害:受骗抢劫偷盗交通……
  3.交流过程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教学案例
  片段一:
  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师:鲁滨孙在荒岛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现代社会,鲁滨孙那样的遭遇是极其少见的,但是,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围绕“学会生存”这个话题来谈一谈。看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我想到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
  生:看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我想起了过去看过的电影《小鬼当家》,影片中小男孩独立生存的能力让我佩服。
  生:我想到了遇到危险或灾难,不要慌张,要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应对,想办法让自己生存下去。
  片段二:
  围绕话题,拓展思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和灾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请同学们先交流交流吧。
  生:夏天到了,同学们爱去游泳,游泳有可能遇到危险。我们不要自己结伴去河边玩,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游泳。
  生:我们还要学会一些游泳时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下水前先做准备活动。一旦遇到危险也别慌张,保持镇静,想办法求救。
  生:现在的车辆很多,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我们小学生,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生:有时候我们独自在家,也会遇到危险,如,触电、漏水、煤气中毒、火灾。
  生:我知道如果发生煤气中毒,要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生:我知道如果家里因水管破裂而发生漏水事故,应该马上关掉水源总开关,然后通知爸爸妈妈,等他们回来维修。
  生:我知道发生火灾的时候要拨打火警电话119。
  生: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火灾,我们不要拥挤,要有秩序地逃离。
  生:如果起火产生浓烟,我们要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趴在地下逃离。
  生:我读了课本上综合复习中的《智慧之花》这篇文章,从中我知道了有人触电后,要用绝缘体去接触触电者,以免自己触电。
  生:我也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橡胶、尼龙、木头等物体是绝缘体。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可能遇到坏人的侵犯,如,拐骗、抢劫、绑架。
  生:是啊,我在电视中就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有一个小男孩被坏人绑架了,他很镇静,趁坏人外出的时候逃回了家。
  生:现在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我们小学生在玩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在楼顶或阳台上追跑。
  生:现实生活中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发生,比如,人被反锁家中、在公共场所与家人走散。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慌张,先保护好自己,再想办法通知家人。
  片段三:
  相机引导,深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或灾害,一方面是自然带来的,如,洪水、雷电、地震,一方面是人为造成的,比如,受骗、抢劫、丢失、交通事故。应对不同的危险,要采取不同的办法,看得出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自我保护的本领。现在,你能说一件自己经历的或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吗?先在小组内说说吧。请注意:说的同学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努力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还要说一说从中你得到的收获或启示。听的同学要仔细听,学习别人的长处,说得不好的地方给他指出来,帮助他修改。
  (请其中一组说。)
  生:我们家就发生过这么一回事。有一年冬天,我和妈妈在客厅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结果煤气中毒了。
  生:煤气中毒有什么感觉,能跟我们说说吗?
  生:就是头晕,我妈妈晕得站都站不起来了,还是我去叫的爸爸。
  生:你爸爸没有中毒吗?
  生:当时他在书房看书,我和妈妈在客厅。当他来到客厅也感觉到难受,于是他赶紧打开窗户,还给我爷爷打了电话,爷爷赶到我家的时候,我们全晕倒了。
  生:你爸爸可真聪明,要不是他及时通知你爷爷,你们全家可就危险了。
  生:你们怎么会煤气中毒的呢?
  生:就是因为天冷,我妈把门窗关得太严实了。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还心有余悸呢。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可以寻求别人帮助,更好地保护自己。
  师:你说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还说了从中获得的启示,听的同学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这样事情就说清楚了,真不错,就这样交流!
  生: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在一间酒吧里,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大家都很慌,只有一个韩国人非常冷静,用湿手巾捂住口鼻成功脱险了。
  生:你能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跟我们说说吗?
  生:我记得报上是这样说的:他找到一条包香槟酒的毛巾,用水打湿后捂住鼻子,趴在地上爬到了一扇窗户边,消防队员发现了他,将他救了出来。
  生:这则消息我也看到了。这个韩国人爬到窗口以后,消防队员开始并没看到他,后来他脱掉自己的外套,露出里面穿的红色T恤才被人发现的。
  生:好险啊,幸亏他沉着冷静。
  生:我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商场跟爸爸妈妈走散了。记得那天是“五一”节,商场的人特别多,我被玩具柜里的一只小狗吸引住了,只顾着自己玩,就跟爸爸妈妈走散了。
  生:那后来你是怎么找到爸爸妈妈的呢?
  生:当时我很害怕,一想到那些拐骗小孩的陌生人,我急得差一点儿哭出来。但转念一想,哭有什么用啊,还是决定在原地等。
  生:对,你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找你的。
  生:但是我等了很久也没看到爸爸妈妈的身影。后来还是商场的广播提醒了我,我在售货员阿姨的帮助下,来到了总服务台,商场广播了,爸妈很快找到了我。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了自己。
  生:我来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事。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商场玩,到八楼的时候,我想上厕所了,于是我和爸爸说好在大门口会合。我上完厕所去开门,厕所门却怎么也拉不开。我用尽全身力气拉,只听得门框被拉得哐啷直响,门仍然打不开。我想大概是门锁坏了,于是我对着窗外大喊大叫,叫了半天也没有人理睬我。后来,我把厕所里的卫生纸揉成团,扔下去,扔了很久,直到一位老爷爷发现了我。不一会儿,商场保卫部的叔叔来了,才把我救了出来。
  生:我认为你说得很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说清楚了。
  生:我觉得你做得好,遇到问题不慌张,想办法保护自己。
  生:我说的是在电视中看到的一则新闻:
  一个小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歹徒绑架到了一栋废弃的居民楼内,他没有害怕,也不慌张,一边冷静地与歹徒周旋,一边想办法。通过反复尝试,他解开了捆住他双手的绳子,他先写求救的小纸条扔到楼下,但没有人来营救他。小男孩不泄气,他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在楼下有一根横梁,在横梁那头不远有一扇窗户,窗户旁边就是楼梯,如果可以到达那里就能逃出去了。等到歹徒外出的时候,他翻越栏板,小心翼翼地走过了横梁,来到了窗边,他爬上窗户,跳到了楼梯间里,成功地逃脱了。这个小男孩可真了不起!看来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本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生:你不但把事情说清楚了,还说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很好。
  生:你说的这件事让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只有具备了自我保护的本领,遇到危险时冷静应对,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

  “学会生存”是本次习作的主题,跟口语交际一样,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有条理地写出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或者写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的感想。

  教学建议

  1.本次习作,一是写一件关于自我保护的事,一是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学生可以任选。但有一点应引起注意,虽然体裁不同,但主题是一样的,都是讲“学会生存”。这一点容易在写读后感时忽略,把重点放在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内容上。

  2.结合口语交际,写一件关于自我保护的事应该不难,所以指导的重点要放在写读后感上。读后感,重在有感,重在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语言真实自然,避免表决心式的感想。

  3.作文写完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相互欣赏。重点评价事情是否具体有条理,读后感是否能联想自然、感情真实。选取有突出特点的习作,全班集体评价,进一步进行习作的指导,有效地促成小组交流评价。在交流评价之后,鼓励学生进行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6: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