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映射出幼儿社会性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在故事中,小语通过“哭”的情绪表达未能建立与外界良好交流的反馈,小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得到认可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和内疚心理,小语想要主动通过“借眼泪”来证明自我,是学龄前儿童对外界反应作出的社会性表现。他们通过对外界的接触和认知,培养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内化行为准则、履行社会角色,通过扮演角色得到认可并反复认识自我,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相互作用中初次展露人格。
绘本关注幼儿情绪在亲子关系构建中的缺失问题。
故事的开始,小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失落情绪,而大人们都说他没眼泪,是在撒娇以及妈妈“好了好了,又在撒娇”的反应向读者呈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教养方式。面对小语以“哭”的方式表达情绪时,妈妈并没有对小语的做法表示理解,而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并作出解释,呈现出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能否满足幼儿的情绪需求关系着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如果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反应方式是敏感的,能够“共情”“移情”作出积极反馈,建立以“高要求、高反应”为特征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和安全依恋型的亲子关系,满足幼儿情绪表达、就能促成幼儿养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绘本的价值在于引导,有图画、有文字的地方便是语言。
孩子在绘本中探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发现,沉浸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绘本表面,而是有义务去挖掘绘本的内涵,做好绘本的选择、加工、整理后,细心玩味字里行间映射的教育理念,反思教育现状、体悟教学实践。愿我们以童蒙养正启润童心,以浸润书香畅享书韵,做孩子追寻真理路上最温暖的守护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