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8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儿童的诗性语言及其写作意义
儿童处于人生的伊始,理性意识很薄弱,常常依赖形象来认识事物,体现在具体语言上,则处处洋溢着形象性,而形象性则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此外,儿童由于逻辑的缺乏,其语言表述异于约定成俗的公共习语,充满跳跃性、反常规性。而文学语言的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反常规性、跳跃性。【4】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语言有着密切的契合之处。下面分别通过实例深入论证儿童语言的形象性及其形式的特异性。
(一)语言形象性
儿童以其特有的心理来体验万物,总会赋予周围的一切以神奇色彩,表现在语言描写上,常常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来突出事物的鲜明形象性。看下面的习作:
“小溪流不分日夜向前奔流,他的歌声叮叮咚咚,他的眼睛清清亮亮。哎呀!不好,一块巨大的石块挡住了他的去路,我真为小溪流担心。可小溪流才不怕呢。你看他像一个机灵的小孩轻轻跳跃两下,……这时他的歌声更加响亮,更加清脆。一路上,年老的枯树桩,让小溪流歇会儿,枯黄的小草让他在那儿待下来。可小溪流却依然唱着歌,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我的心也跟着小溪流不停地流呀流,小溪流终于长大了,长成了一条小河。”
我敢说,上面的这篇小学生习作中的许多语言,我们成年人是很难写出的,因为这是他们稚嫩心灵的语言展现,这种语言是儿童的专利,比如“哎呀!不好”一语,这是典型的儿童直觉心理的形象语言折射。小作者运用拟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把小溪的人生轨迹融进了自己的诗意想象中,语言的纯洁与诗意是含蕴不尽的。
(二)语言跳跃性与反常规性
儿童的思维迥异于成年人,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前后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同时,语言形式也常常异于常规语法。可通过下述例子分析。
“在那儿,它(指马)没有星期天可以休息,而且,当时正值酷暑。它的主人和车夫一样是硬心肠──因为那无情的鞭子会在它身上抽出血来。”
“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使我想起几年前东南亚地区发生的海啸,我不禁捂住了我的双眼。”
“男垃圾箱”──一位四岁女童见到标有人形的垃圾箱的话语反应。
上面前两段话是笔者选录的小学生的习作片段。在运用语言思维上,二者与正常思维有异,语句间的跳跃性很大。前一句,本是要展现主人与车夫的冷漠,却突然把“无情的鞭子”这一意象作为描写重点,给人新奇的感受;第二句,本意要写人物因眼前的惨景引起情感的波涛起伏,却出人意料地以“捂住了双眼”的动作作结,情在言外,自不待言。第三例是语文教学论专家潘庆玉博士论证文字的光照性、诗意性诗举出的他的孩子的话。他的孩子平时在洗手间门上看到的男女图像学会了分辨事物,但在遇到垃圾箱时,由于看到人像图形,就随机把它命名为“男垃圾箱”。这四个奇怪的字眼,“男”与“垃圾箱”的搭配迥异于常规习语和语法组合,但却蕴涵着巨大的语言张力,具有鲜明的陌生形象性,会带给我们一种新鲜的审美心理体验,儿童好奇心与其话语表达的创造力于此尽现。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具有混沌的诗性思维,通过形象性来认识事物,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思维与语言的表述能力同文学的诗性本源具有人类生理与心理上的一致性,这就赋予了儿童心理及其呈现外在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审美性,与文学语言具有共通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特有的这种写作优势,扬长避短,加以适当引导,深入挖掘儿童的写作天赋。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会唤回其诗性的荣光。
【参考文献】
1.赵逵英:《语言符号与审美》(J),《山师大学报》,1996年,第一期。
2、4.赵奎英:《混沌的秩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章。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版,45页。
【作者简介】李保春,曾为河南省项城二高语文教师,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美学硕士。王雪丽,河南省项城市小学教师,本科毕业,语文小教一级。通信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山东师范大学10号楼520室李保春收250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