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创新·感悟//一次预习之后的以问引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23 00:0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

加法竖式教学,无论是计算结果,还是计算的注意点,原本学生都不太感兴趣。但是,让学生预习,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上课。结果,自然生态的课堂产生了……

一次预习之后的以问引学

二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竖式”这个知识。但是这样的题目太过简单,如35+2,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知道答案,所以教学时,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竖式的必要性,竖式中的一些注意点,像“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等,更是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要上这节课了,我想着,能不能用上我们现在的研究——“学生提问,以问引学”,把这节课上得更有意思一些呢?于是,上课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这个内容,并且提出一个要求:预习时,碰到不懂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记录在随问本上。

第二天到校后,我马上收起了孩子们的随问本,孩子们的问题非常棒,让我既意外又高兴。

1.列竖式为什么要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如果个位和十位加会怎么样?

2.为什么列竖式的时候要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为什么列竖式的时候像35+2,2前面的0不用写?

4.如果个位上相加超过10了怎么办?

……





看了孩子们的问题之后,我突然有了灵感——我何不就用学生的这些问题来上课呢?这些问题,不就是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吗?如果课堂扣住这些问题而展开,那是多么自然而美妙的事啊!

于是,我潇洒地丢掉了我的备课本,就挑了上面的四个问题,在课前工整地写到了黑板上,一堂“临时起意”的课由此产生!

课始,我先告诉大家这是哪些同学提的问题,孩子们都充满了兴趣。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答小朋友的这几个问题吧。35+2,你们都会算吗?谁来口算?(生说师板书:5+2=7,30+7=37)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口算的计算方法,书上还介绍了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叫?(列竖式!)那你会列竖式吗?谁到黑板上来试一试!



师:对于这位小朋友写的竖式,你有什么疑问吗?(有学生说要先写7再写3,说是妈妈跟他说的要先算个位,有好多学生也纷纷附和)

我追问: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个位呢?(学生都答不上来)

师:我偏不信,我来算一算,先算十位看看行不行!(我写了一遍竖式,

先算十位,结果也是37)

师:再来试试先算个位的!(我又写了一遍竖式,先算个位的,结果还是37)

师:那不是先算个位还是先算十位都可以嘛!(学生们都有点懵了)

生:老师,我知道有时候先算十位是不行的,就是个位上加起来超过10就不行了!(有些学生恍然大悟,说着“对,对,这样就不行了”)

接着学生的话,师生一起举出个例子:把35+2的2变成6,35+6。我要求全班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列竖式,看看情况到底怎么样。(因为这是后面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有困难)

师:那我来试试吧!我试试先算十位怎么样?



我一写出来,学生马上就笑了:“这样不对了,变成311了!”

师:看来先算十位真的不行哦,那我们再试试先算个位吧!个位上5+6=11,比10大了。你看有小朋友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和10以上了怎么办?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喊出“写个小1”,借这个时机,我顺势教学了小1的记录方法,然后把先算个位的整个书写过程精细地教了一遍,并让学生模仿再做一次,让他们加深印象。




校对之后,我请学生观察黑板,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谈谈有什么体会。“先算十位,有时候就会不行。”“先算个位,不管进位不进位,就都可以了。”……通过交流,孩子们都清楚地知道了“先算个位”的道理。

这时,我请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四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2、4已经解决了。我顺势引导学生研究问题1,组织讨论。

生:像35加2,2如果不和5加,和3加,那就变成55了,这样就不对了!

接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再进行示意,孩子们对“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只有一个问题3了。为什么2前面的0不用写?(学生都说用不着,不然变成02了,问题轻松解决)

至此,黑板上的四个问题都解决了,我领着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列竖式作了一个小结,然后布置了一些练习题。从练习情况看,学生掌握得都非常好。

这时,一位孩子提出了新的疑问:“汤老师,有小1,那有没有小2、小3?”

我隆重地表扬了他,并把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然后安排同桌讨论。学生气氛热烈,一会儿,结论来了:

“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最大只能是9,哪怕两个都是9,9+9也只等于18,不可能有20、30的,所以个位上相加后不可能有小2、小3。”

“两个数相加,进位最多是1。”

……

一堂课,完全是根据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成展开教学,课的推进,相比原有的教案,多少显得有点“杂乱无章”。然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思维层层递进,竖式教学中的各个注意点都无痕地理解和内化了。这么好的效果,原因何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研究,自己去解决,课堂贴着学生的疑问而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22: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