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信息技术优质课之感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6 17: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多年,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怎么上?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算是一节好课?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侧重于技术还是成果?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综合实践小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经典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相比,学习内容转为直观、学习的过程重在交互,学习方法上的协作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上的开放等特点。这次省级优质课评比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出来,让我更好的把握了信息技术课的特殊之处,所听到课的课型也非常丰富,有整合课型,如牛巧莉老师的《个人名片设计》;综合实践课型,如袁洪杰教师的《古诗配画》。牛巧利老师的《个人名片设计》的整个教学设计流畅,设计思路鲜明,教师根据绝大部分学生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通过课堂提问和范例个人名片作品展示,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在旧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作课堂的“引导者”,指引着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充分发挥的自主、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自身在合作和自主探索能力上得到了提升。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或者说这节课的特色和风格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郑莹老师的《下雪了》是节flash新授课,所用作课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flash,讲解起来难度极大。郑老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和艺术很让我羡慕,用猜迷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增进和学生间的感情,达到了最好的师生互动的效果。恰当运用flash课件展示雪人和下雪的场景,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原本没学过flash的学生对flash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教师再讲授时就得心应手,学生们学的也是兴致勃勃。然后老师再讲授本课的重点,用引导线画雪花飘落,再从中选出制作非常快非常好的同学给全体同学演示更能刺激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生生互动。这样,本节课的重点就轻松突破,课上的很成功。
本次听课,本人受益颇多。一、对课的结构的把握。这么多的信息技术课型(理论课、学习操作课、作品展示分析课和实践创作课等)、授课方法丰富了我的眼界,任务驱动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等,拓展了我的教学思维丰富了我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呈现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多种形式的任务练习实践,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除了注意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特别是在机房上课时,容易导致课堂纪律松散,继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得课堂结构显得不够严谨。二、对教学辅助媒体的运用。课件并不是辅助媒体,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课件,但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机房授课中作用很大。教师在机房中几乎都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广播”来对全体学生进行演示讲解,这是信息技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授课方式。三、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每节上机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时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并需要足够的课堂经验来处理偶发事件。四、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和艺术。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大部分老师认为对语言的运用不需要像文化课上那样要求严格,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信息技术课上有好多专业术语都需要教师规范运用。俗话说,一样话百样说,有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五、更新的教育理念。本次听课主要以整合为主,强调学生以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来干什么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精神。
多听课、听不同风格教师的课,不仅是大家共同研讨信息技术课的一个良好契机,更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召唤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教育理念的时机。听课时,作为一个“旁观者”,似乎更能看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相互比照,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改真正需要探究的方向,以及如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对课堂情境的调控能力。希望上级部分多多组织听课活动,丰富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开拓思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