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1-6-14 17:44:13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月夜行船”或“看戏途中”等
2.跳 点 磕
3.嗅觉、视觉、听觉。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4.不矛盾。
“沉静”的意思是安静,这里是指宛转、悠扬的横笛声让我的心里感到很安静,而“自私”是指因听得入神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由“沉静”到“自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并不矛盾。
“他”是指宛转、悠扬的横笛的声音。
【分析】
1.本题给语段拟小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所选语段,选段内容发生在看戏途中,写了我们月下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据此可拟题为“月夜行船”或“看戏途中”。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第一空:“蹦”通常是指在原地跳,而且有突然性;“跳”伴随着位移,都是有准备的主动的跳;“冲”的意思是不顾一切,一直向前;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选“跳”。第二空:结合前句“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因为是用竹篙开船,可知此处应该选“点”;第三空:“撞”的意思是两个物体猛然相碰,“磕”的意思是碰在硬东西上,“抵”的意思是支撑,此处指的是竹篙碰在桥石上,故选“磕”。
3.本题考查写景角度以及对伏笔句和照应句的掌握。文本第二段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运用嗅觉、触觉写出了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通过视觉的描写,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和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运用听觉表达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第2段画线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行船速度之快,和第1段“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相照应。据此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沉静”的意思是安静、寂静、没有一点动静,“沉静”写出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表现“我”“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之后的一种踏实;“自失”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沉静其中,两者是不矛盾的。结合前面内容“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可知“他”指代的是宛转、悠扬的横笛的声音。
5.A
6.C
7.D
8.C
9.D
10.D
【分析】
5.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读文可知,选段细致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把表现的焦点放在了表演安塞腰鼓的后生们。“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的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故选A。
6.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C.多水的江南给人的感觉是过于柔媚,所以承载不了安塞腰鼓这种原始的、粗犷的力量。这是地域的差异。本项将其解读为北方大汉与南方男性的对比,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故选C。
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D.“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这是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意,并没有夸张的成分。故选D。
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C.细读文末三段可知,前两段以江南的柔美衬托了黄土高原的厚重,此为对比或者说是反衬。末段以安塞腰鼓的动态表演来突出黄土高原于静默中蕴含着的力量,这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并没有“以静写动”。故选C。
9.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穷困苦。交通不便,生活闭塞。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了太多的压抑和束缚,这就是句中“束缚、羁绊、闭塞”的含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天性却是不羁而狂放,他们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的壮美自由绽放在天地之间,于是他们创造了安塞腰鼓这种表演形式,用声音与形体的结合宣泄着内心的压抑,于是他们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种“劲”就是生命的力量,就是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D.“对偶的手法”赏析有误,前后两句之间对仗并不工整,不是对偶的修辞。故选D。
【点睛】
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11.①来的季节是3月春天。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3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④11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⑤爱寻食玉米粒。⑥常六只列队飞。⑦4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1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13.拟人,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小雁,冬季则允许猎杀,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14.“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的一只,多得多。”也就是说,孤雁不多,或者说很少。这“希望之光”意味着人们捕杀雁的现象得到了控制,保护鸟类的意识有所加强。
15.珍爱有益无害的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解析】
11.整篇文章围绕大雁来写,找出关键句概括即可。如,根据“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可以概括得出,大雁在3月份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根据“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可以概括得出,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找出关键句,依次概括,注意不要有遗漏。
12.在作者笔下,大雁们团结一心,互相关爱,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对抗灾难,同时又给大自然带来了无尽的诗意。据此表述自己的收获即可。
13.大雁知道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制了的地里捡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说“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表明了作者对聪明的大雁的喜爱。
14.“希望之光”后面的内容解释了“希望之光”是什么:“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这表明,孤雁的数量是有所减少的,猎杀大雁的情形有所减少。
15.综合全文来看,作者的态度是倾向于保护大雁的,大雁给人类带来了欢快与生机,对于有益的生物,我们应该予以保护,与它们和谐相处。根据文章内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6.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运动。所以大陆应该用“漂移”,恐龙用“迁移”。
17.“泛大陆”时期。
18.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19.①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20.逻辑顺序。
【分析】
16.解答本题,应首先表明观点——不能互换,再根据词语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漂移”与“迁移”两词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漂移”更侧重于在水中移动,而“迁移”则是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大陆应用“漂移”,而恐龙应用“迁移”。
17.根据前文“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可知,“那时”指“泛大陆”时期。
18.为了使说明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第①句话中的“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这个理论只是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第②句话中的“似乎”表示这只是一种推测,如果没有“似乎”一词,所表述内容就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19.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
①句,由“如火山……等”可以看出,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很多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一观点。
②句,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20.阅读文本可知,文章首先说明恐龙是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而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泛大陆”)。然后详细说明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据此可以看出,是采用了逻辑顺序。
21.说明对象: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说明角度:以“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为证据进行说明的。
22.首先由科学家的发现引出斯石英形成话题。然后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性质得出结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接着,指出事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存在大量斯石英。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23.⑴列数字和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沙子被挤压后“变得极为致密”。⑵举例子,具体说明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4.因为只有详细说明斯石英如何在高温下还原成沙子,才可以排除斯石英是从地壳深处随着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的可能。排除这个可能,就可以推断斯石英是因外星撞地球而形成的,从而说明外星撞击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意思对即可。)
【分析】
21.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根据末段中的“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分析文本可知,作者在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时,首先分析的是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而且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进而证明了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所以本文是以“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为证据进行说明的。
22.考查写作思路。读文可知,首段由苏联科学家发现斯石英说起,引出说明的话题:被压扁的沙子。第二段到第八段通过分析斯石英不稳定的化学性质证明了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不会有火山活动。第九段和第十段列举事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存在大量斯石英,从而得出结论: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3.考查说明方法。
(1)句中有准确的数字“一”,并把被压扁的沙子与普通的沙子做了对比,所以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联系首段中的“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可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沙子被挤压后“变得极为致密”的特点。
(2)这句话列举了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这些地方都曾经受过撞击的实例,这是举例子。联系第五段“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可知,具体地说明了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4.考查文本详略的安排。作者详写斯石英变成沙子,具体地说明了只有在极高温的条件下,斯石英才能还原成沙子。地球内部高压,斯石英只能随着火山喷发来到地面,而火山喷发的高温又会把斯石英还原成沙子。这就排除了斯石英随着火山喷发的岩浆来到地面的可能性。那么就剩下了一种可能,地球表面发现的斯石英只能是外星高速撞击地球,在地球表现形成了斯石英,从而推断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喷发,而是外星撞击。这要安排详略,更有说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