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9 说明文阅读(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例【十三】(2020·湖北荆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

【答案】鲸落  逻辑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能力。根据本文的题目“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和内容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鲸落”。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鲸落”的过程和“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因此属于逻辑顺序。

2.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答案】 不能删。“大概”是“大致”的意思,因鲸鱼的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所需时间不能完全确定,使用“大概”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加点词“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意思是大约、大致。这里是说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约需要4-24个月的时间,但不能确定。如果删去,就不符合实际。加点词“大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选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至少答出两种说明方法)

【答案】①下定义,如“鯨落不仅指死掉的鯨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梄生态系统”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②列数字,如“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打比方,如“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使语言形象生动。④引用,如“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对“鯨落不仅指死掉的鯨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梄生态系统”这一句分析可知,本句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鯨落”的含义;对“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这一句分析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鯨落”给海洋生物带来的巨大养分;对“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一句分析可知,本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鲸尸比喻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鲸尸给海洋生物带来的好处;对“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一句分析可知,本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4.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答案】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根据第④段的“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即可概括提炼出答案: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6:24 | 只看该作者
例【十四】(2020·湖北咸宁)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9月面积最小”“3月面积最大”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2)段“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这一句内容就可以判断;C项,“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6)段“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这一句内容就可以判断出;D项,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8)段“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这一句内容就可以判断;故选B。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说明内容的能力。C项有误,概括不全面。根据第(4)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第(5)段“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和第(7)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可知,本文④—⑥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第⑦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人类生活有利的一面。故选C。

3.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及其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一句内容可知,“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作用:在内容上,标题中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在结构上,“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与文章开头“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和结尾“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6:42 | 只看该作者
例【十五】(2020·湖北宜昌)

花开缬晕①

邓云乡

①《红楼梦》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叫“女儿棠”,又配一株芭蕉,蕉、棠映照,显现了“怡红快绿”的境界。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故兴诗社名“海棠社”。其实,前者是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棠的种类很多,木本中有四大类,即贴梗海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花色有大红、粉红、粉白。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种,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白二色。

③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二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述垂丝海棠云:“其瓣丛密而色娇楣,重英向下,有若小莲,微逊西府一筹耳。”

④二者都说海棠之美,一在于花色娇嫩,红中有白,白中有红,不胜娇羞:二是花开得很繁,密缀枝头,如云蒸霞蔚。儿时住在北京苏园,厅前有两株西府海震,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秋天还要好看,一簇簇的海棠果,满满一树,把枝条都压弯了。

⑤海棠各地都有,但北京人特别喜欢种。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云:“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者八九十本。”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

⑥海棠产地最著名的是四川。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

⑦海棠有无香味,是文人学士争议不休的。《闲情偶寄》说:“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②之间。……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

⑧这段话说得既通达、又科学,而且还经过自己调查研究。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秋海棠草本,頵色也是嫩红,花开娇艳异常,人说有如“美人倦妆”。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李渔评秋海棠云:

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

⑩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或___________可比西府海棠,__________可比秋海棠乎?

【注释】①缬(xié)晕:红晕。②隐跃:同“隐約”。

1.请根据后文的相关知识介绍,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第①段横线上。

A.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                 B.春天开花的草本海棠

C.秋天开花的木本海棠                 D.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

【答案】 A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根据第①段中的“有一棵海棠树”可知前者为木本,根据第④段中的“厅前有两株西府海震,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可知木本海棠为春天开花,所以第一空应填“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故选A。根据第①段中的“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和第②段中的“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种,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白二色”可知后者为草本海棠,秋天开花。所以第二空应填“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故选D。

2.秋季学期,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共赏海棠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请你根据文章介绍,推荐两个合适的研学地点供选择。

【答案】 成都、定州、重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学一方面是学习知识,一方面是欣赏美丽的景色。根据第⑥段中的“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可选成都。根据第⑨段中的“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可选:定州、重庆。

3.研学活动中有一个“海棠知识竞答”环节,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最娇艳的木本海棠是哪一种?

②若要观赏高大的海棠树,可以去哪里?

【答案】 ①西府海棠  ②北京虎坊桥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第③段中的“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二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这一句可知最娇艳的木本海棠应是西府海棠。②根据第⑤段中的“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这一句可知若要观赏高大的海棠树,可以去北京虎坊桥。

4.围统海棠香味的争议,作者得出什么结论?请将其写在第⑧段的横线上。

【答案】海棠是有点香味的,不过比较淡,人闻不大到,只有敏感的蝴蝶才能闻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主要信息的能力。第⑦段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话,大意为:我又认为海棠并不都是没有香味的,只是香味在似有若无之间。海棠初放的时候,有一种清香,如果用力嗅,就闻不到了。假如没有香味,那么蝴蝶就不会停留了。郑谷《咏海棠》一诗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有香无香,应以蝴蝶的去留作为证明。据此可补写第⑧段空白为:海棠是有点香味的,不过比较淡,人闻不大到,只有敏感的蝴蝶才能闻到。意近即可。

5.请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人物依次填入第⑩段的横线上。

备选人物:扈三娘        林黛玉        翠翠       薛宝钗

【答案】薛宝钗  林黛玉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结合上句“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可知,扈三娘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翠翠是《边城》中的人物,首先排除。林黛玉与薛宝钗均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对于前者,书中的描绘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见其呈现的是一种病态娇弱的美,与第九段中对于秋海棠的描述“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相契合。后者容貌丰美,举止娴雅,有一种健康阳光的美。与第二段中对于西府海棠的描述“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相契合。所以第一空应填薛宝钗。第二空应填“林黛玉”。

6.积累链接:请将秦观《行香子》中相关句子补齐:小园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  李花白  

【解析】本题考查积累诗词名句的能力。秦观《行香子》原词为“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第一空填“收尽春光”。第二空填“有桃花红”。第三空填“李花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7:01 | 只看该作者
例【十六】(2020·湖南常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报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 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您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答案】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内容的能力。由第④段中“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可概括出“另一半”指“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第②段后           B.第③段后             C.第④段后             D.第⑤段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说明文结构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题干中的“这样的差异”指代第③段中“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这一内容。从第⑤至⑪段的内容是解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显然“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应该放到第④段之后,故选C。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最接近真实”指真实程度很高,由文章第⑨段中的内容可知,“最接近真实”指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第⑩段中说“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那么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自已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最真实的”,故“最接近真实”和“最真实的”表述的内容不同。因此二者不矛盾。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声音”?

【答案】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收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唯一接收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读文章第⑥段和第⑩段的内容可知,我们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是自己最本真的声音;他人听到的我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能量损失较大,真实程度较低,所以说“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7:21 | 只看该作者
例【十七】(2020·湖南株洲)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效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利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普及到上层的。明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部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历史进程。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C项表述内容不正确。“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的“所有”一词说法太绝对,与文本“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的意思不相符。故选C。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A项,“分食制起源于西周”表述有误。与原文“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这一句表述内容不相符;B项,“周朝人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的表述与原文“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品”这一句表述的内容不相符;C项,“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的说法与原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这一句表述的内容不相符。一句排除法,只有D项正确;故选D。

3.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

【答案】优点:彰显礼仪;增进情感。缺点:不卫生;改进办法:使用公用的筷子、勺子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主要信息的能力。传统合食制优点,可以结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驻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这一句概括出:彰显礼仪、增进情感。其缺点可以从“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敬菜”这一句概括出:不卫生。据此可以提出改进方法使可以增加公勺,公筷;晚辈或主人用公勺,公筷夹菜敬菜;既能体现餐桌上的礼仪,也能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7:37 | 只看该作者
例【十八】(2020·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答案】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分析,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人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文章一开头列举“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这些具体的数字及现象,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在表达形式上,开头运用设问的修辞,起到设置悬念,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开头提出的问题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做铺垫。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根据划线句中“比如”一词可知,这是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中心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可知,作者通过列举用手触摸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具体意义,其目的是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也解释了本文要说明的事理。

3.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不能删去;其次解词词语的语境义:意思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上的限制,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然后说明如果删去的不当,如果删去此词,则表示全部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最后从说明文语言特点角度作结:使用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答案】 文章中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材料中写了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摸自己的面都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次数。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分析原文。原文针对“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这个问题,主要解说了两种原因。②-④段从语言学家的角度解释,指出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⑥-⑧段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解释,指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其次运用于实践。材料写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结合原文中心理学家的解说“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可知,未成年人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8:27:50 | 只看该作者
例【十九】(2020·江苏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的种子(节选)

①春花烂漫的时节过去了。枫树和山核桃树上开败的花朵如雨点一般洒落下来,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成百上千朵小花静静地躺卧在坛城中。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这种极端素朴的装束暗示出,坛城上树木之间的繁衍,是一项严肃的任务,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

②对于早春开花的树木来说,风媒授粉是一种格外有用的策略。虫媒植物生长在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微观气候中,即便这样,它们也要努力寻找授粉者。而树木冠层的微观气候,更加不利于早春的昆虫出没。不过风是不短缺的。因此,枫树和山核桃树打破了与昆虫之间的古老协约,采用物理的而非生物的方式,来运输它们的花粉。很不幸,可靠性的增加伴随着精确性的减少。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风并不有目的地传递什么。相反,它散布随着它的运动而携带来的一切事物。这给花和人类的鼻子都造成了困扰。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出大量的花粉。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③枫树和山核桃树产生的是两类花,即雄花和雌花。雄花悬挂在枝条上,空气中只要有一丝流动就会惊动它们。枫树上成簇的雄花全都借助瘦长结实的花丝挂在树上。每根花丝长一两厘米,末端有一个花药簇,这个产生花粉的结构看起来就像黄色的小球,大小与书页上的逗号差不多。山核桃树的花药在毛茸茸的花序上摇晃,每个花序大约有一根手指那么长。在这两种树木上,花药都成群簇拥在小小的伞盖下面,大概是为了防止雨水将花粉冲走。雌花更粗短一些,因为它们没必要向风中播撒大量的花粉。雌花的柱头截住风中带来的花粉,受精作用便会发生。目前关于柱头的空气动力学,我们所知甚少。不过,柱头似乎正好处在花朵中最招风的地方。柱头的构造也会促使其周围空气形成一股涡旋,流动速度减缓,从而便于柱头攫住空气中的花粉粒。

④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树木抛弃了这些雄花,坛城上落满一堆堆黄绿色的花丝和花序。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花朵内部的受精卵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发育成果实。成熟的山核桃果和枫树种子将一直等到秋天才会坠落,开始行走。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媒植物和虫媒植物的分类是由传递花粉的媒介确定的,前者是风,后者则是昆虫。

B.雨水会将花粉冲走,开花季节,如果下雨就有可能会影响虫媒、风媒植物种子的生产。

C.从作者推测看,山核桃树雄花伞盖和雌花柱头的巧妙构造能提高花粉传递的成功率。

D.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成熟的种子将在秋天开始行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D项中“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这一处语句表述有误。依据原文“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这一内容的比对可知。故选D。

2.文章第①段末说虫媒植物会“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请概括这种功利主义的具体表现。

【答案】虫媒植物用明显的花瓣、浓郁的蜜香、鲜艳的色彩来吸引昆虫,传递花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朱主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①段种“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这几处语句的内容就可以筛选概括出答案:虫媒植物用明显的花瓣、浓郁的蜜香、鲜艳的色彩来吸引昆虫,传递花粉。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2)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如同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昆虫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风传递花粉的准确性差,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大量的花粉,以增加花粉传递成功的可能性。(2)示例:快递小哥,总能把它们准确地投递出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1)题,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属于生动性的说明。语句中的“它们”指风媒植物,“无数个瓶子”比喻大量的花粉。“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的是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大量的花粉;“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指的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增加花粉传递成功的可能性。这句话表明风传递花粉的准确性差。再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即可。(2)题,结合第②段中“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这一句分析可知,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准确率高。题干将“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比喻为“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作为虫媒植物传递花粉的媒介——昆虫,自然就是快递小哥,再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准确率高这一特点即可补写出相关语句。在拟写的时候,注意揭示快递员的特点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7: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