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参观河姆渡遗址之前,我一直以为7000多年前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住着半洞穴的建筑,野蛮未开化。但是,当我参观完河姆渡遗址之后,对河姆渡文化有了一番全新的认知。
整个遗址博物馆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遗址陈列馆和遗址现场馆。进入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壁画,展示了7000多年前河姆渡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今天云南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差不多,温暖湿润。大象、梅花鹿、犀牛、鲸鱼、金枪鱼等生物居住其间,这从发掘出来的动物化石可以得到佐证。
第一个陈列馆是关于河姆渡先民的稻作农业和渔猎采集活动,第二个陈列馆是关于河姆渡先民的定居生活,第三个陈列馆是关于河姆渡先民的原始艺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多达150多吨的碳化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先民已经学会人工种植水稻,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有趣的是在陈列馆里还展览了一个粘着锅巴的陶器,结合陈列馆里模拟的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场景,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一个年轻的爸爸拿着木杵在捣米,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抱着一捆木柴奔向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半蹲着,弯着腰,在一个陶器上煮饭,我仿佛闻到了香喷喷的米香味,不远处,村民们正在收割稻谷,一幅多么和谐的先民生活的画面啊!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是河姆渡先民搭建的干栏式建筑。他们先在地上挖几个坑,然后打上木桩,接着在木桩上铺上木板,搭建木屋,盖上茅草当做屋顶。这样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虫兽侵袭,一举两得,适应了当时水乡泽国的环境,比起北京山顶洞人的洞穴式建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至今这样的建筑仍然盛行于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西南地区。从遗址现场馆的模拟的干栏式建筑来看,它的规模很大,相当于3个大型集装箱的大小,说明河姆渡先民过着群居生活。
出了遗址现场,就是古老的河姆渡渡口,清澈的姚江缓缓地流过,姚江不语,但它一定见证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努力生活,繁衍生息的情景,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