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0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第7课《友谊的回声》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1: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七课  《友谊的回声》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 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用甜美的声音去演唱乐曲。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 学会“F”“P”强弱记号, 并能自信的,自如的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4、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乐曲。
2、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
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P”了解“很强” “很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播放视频,导入课题
1、师: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 我播放一段视频,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视频 回声)
2、师: 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一种自然现象, 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时, 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 回声和我们的发出的声音相比, 有什么不同呢?(强、 弱)  
在音乐中声音的大小, 我们一般称为“强” “弱”
设计意图: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回声,使学生对回声有所了解,并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回声的特点,对学习新歌中的难点部分起着一个铺垫作用。
3、师: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回声” 怎样?
老师是发声源, 你们来表现回声。
但是你们的人数很多, 谁能告诉老师怎样表现出回声?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 那我们为回声加上旋律怎样?(听旋律)
师钢琴演奏, 生跟琴模唱。(教材中强弱对比的一段旋律)
4、师:同学们的表演真棒! 尤其是加入旋律后, 声音就更动听了。
刚才我们做的小游戏中, 老师发出的强的音, 在音乐中用 F 表示,那回声用 P表示。
师讲解:
“f” 表示强, “p” 表示弱。  
引申: 老师给他们各添上个朋友
“f f” 表示极强, “p p” 表示极弱。
二、聆听歌曲
1、初听音乐
刚才同学们演唱将回声表现的惟妙惟肖,就像的真的一样,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关于回声的歌曲《友谊的回声》,思考这首乐曲名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
面对山谷, 我们发出怎样的喊声, 山谷就会传给你怎样的声音, 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样的真心, 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也就是友谊的回声。
2、复听音乐
3、乐曲中哪部分旋律是来模仿回声的效果的?
噢      噢      噢      噢
4、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注意强弱。
5、再次聆听时,学生小声跟唱。
设计意图:把教学难点前置,进行重点强调,减学生后面的学习困难,使学生不感觉吃力。
三、学唱歌曲
1、随老师琴声歌唱旋律,纠错,师范唱。
2、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分为两部分, 其中第二段有两处旋律和第一段的旋律不一样?(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说)
第一段
向 着大 深 林,   向 着高 山 岭。
第二段
向 着 天 的那 一边,向着 海 的那 一 岸。
3、师范唱。
4、跟唱全曲旋律,注意强弱的对比。
5、下面我一起跟着乐曲演唱一遍,检验自己受否真正学会?(跟范唱)
四、表演歌曲
1、乐曲中说到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生:
2、学生分成两组,表现回声。
3、师:注意,结束句上面标有“渐慢” 两个字, 我们的声音还应渐渐慢下来直到结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友谊的回声》,明白了回声这么美的声音只有在山谷、大森林、大海等地方产生,我们发出声音才能产生“回声”, 让我们记住美妙的回声,记住深厚的友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1:36:07 | 只看该作者
《羊肠小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现《羊肠小道》主题音乐,让学生掌握骑驴主题、风光主题的旋律、风格及表现形式,从而更好的把握此作品的精髓,激发喜爱管弦乐作品的热情。
2、通过探究性的提问及体验,探索管弦乐器所刻画的人、动物、风光、危险经历等形象及情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了解各管弦乐器的表现力。
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安排,让学生在掌握主题音乐的同时,了解《羊肠小道》整个作品的结构及内容,并拓展《大峡谷组曲》其它作品,培养学生终生学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乐曲的两个主题,并试着哼唱与表现。
教学难点:用听、模、演、创等音乐活动表达不同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羊肠小道》的动物协奏版。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的科罗拉多的大峡谷吗?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它全长呀有349公里,深1800米.在不同时间的日光照射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彩。今天让我们从图片中去感受大峡谷的无穷魅力吧。

2、简介大峡谷。播放图片.背景音乐(主题2)简介(陡峭山崖\怪石嶙峋\溪流湍急\羊肠小道)
师:瞧,大峡谷有着令人心惊的陡峭山崖,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有着一条条汹涌奔腾的急流,还有一条条的羊肠小道呢!

3、欣赏引子部分。
(1)提问:同学们,那什么是羊肠小道呢?
     师总结:像羊的肠子一样弯弯曲曲的、很窄很细的小路。
(2)提问:在这样的羊肠小道上旅行,会是怎样的滋味呢?有一位旅行者他叫格罗菲,他将带着他心爱的坐骑去大峡谷旅行,我们先来听听他心爱的坐骑是什么动物呢?(剪切引子,突出驴叫声)
(3)师:为什么是驴呢?(叫声像驴)
师:什么乐器这么形象的表现驴叫声。(小提琴)
师总结:是啊,小提琴演奏者用娴熟的技巧非常形象的模仿了驴叫声,从而刻画了驴的形象。
4、欣赏第一部分。
㈠主题1的欣赏
A主题1旋律部分
(1)师:旅行开始了,听,旅行者骑在驴背上,他的心情怎样?(生:轻松、高兴)
(2)师总结:是啊!旅行者骑在驴背上是那样轻松、惬意,那么悠闲自得。嘴里还哼着小曲呢。他是这样唱的。
(3)出示主题1图谱,教师指图并范唱小音符。
(4)学生跟琴练唱主题小音符。
(5)(并出示单簧管图片)先听一遍,再模仿唱
师:在这儿单簧管演奏出的爵士味更能让我们体会悠闲自得。让我们用DO模仿。
(6)律动并唱主题1.师:现在我们一起表现下骑驴者悠闲自得的动作,嘴时还哼着小曲呢。请第一组男孩子表演。
B主题1节奏部分
(1)师:旅行者这么休闲自得,毛驴肯定走得很轻松吧!我们仔细来听听毛驴的驴蹄声是怎样的?你也来模仿下好吗?
(2)师:刚才你用弹舌模仿得非常形象,让我们一起跟着做做。
()请第二组男孩子来试试
(3)师:你们知道这里是用什么乐器模仿的吗?
(4)这里用椰子壳形象的模仿了驴平稳行走的形象。(出示实物椰子壳)
这段羊肠小道是平坦还是曲折的?(平坦的)
(5)师:羊肠小道会一直这么平坦吗?我们听听接下去发生了什么事?仔细听驴蹄声发生了什么变化?
C颠簸部分
(1)师:听音乐之前,老师给两组男孩子一个任务,当你们听到骑驴音乐和驴蹄声时,请你们分别表现出来。
(2)师:发生了什么事?驴蹄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上坡还是下坡?
(3)师总结:遇到非常陡峭的坡路,一直往下冲。如果你是驴,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叫?
(4)模仿驴叫声。选择一个孩子进行表现。
D主题1的完整表现。
师:让我们一起完整表现一下毛驴主题。(分工)
㈡主题2的欣赏
(1)提问:老师告诉你们个秘密,格罗菲去过大峡谷很多次,既然大峡谷这么险峻,他又为什么要去多次呢?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下。
生:景色。
(2)师:这里是什么乐器描绘了如此壮美的景色。
(出示圆号)师总结,圆号作为交响曲之王,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在这儿运用柔润饱满的声音表现了大峡谷的壮美。
(3)师:当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时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生:哇,好美啊!
(4)师:格罗菲是这样赞美的。(出示流动线条)
(5)师指导学生唱小音符。再画着线条唱一唱。非常投入的唱一唱
(6)师:请女孩子们有感情的唱一唱
㈢主题1、2结合部欣赏
(1)师:大峡谷的美景真让人流连忘返,那格罗菲接下来又在做什么呢(生答边走边看风景)
(2)为什么(两个音乐都有)
(3)师:那我们一起表现一次。
㈣完整聆听第一部分(进行探究性学习)
师:大峡谷时而平坦,时而崎岖,而那景色又美不胜收。让我们完整聆听第一部分,聆听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主题顺序。
A 主题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填空)
B途中危险的经历几次,哪一次最危险?
(1)边欣赏边用手指表示。
(2)师:遇到了几次危险?哪一次最危险?生:三次,第三次最危险,最后一次的坡更长了,一直往下冲。

5、欣赏第二部分
师:在经过这么一路的的簸簸,格罗菲和他的驴都累了,接下去的音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乐器音色有什么特点呢?他们在做什么呢?
师总结:钢片琴演奏梦幻般的音乐好像让人至身于美梦之中。

6、欣赏第三部分
师:美梦醒来之后,他们的旅行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初听)
师:这段音乐中有没有骑驴主题呢?这段音乐中主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先慢后快。
与第一部分的主题有什么区别。
师:主题这样的变化描写了什么?

7、完整欣赏全曲。
师:刚才我们是说到的旅行者格罗菲就是作曲家,他被大峡谷的美景所吸引,创作了《大峡谷组曲》,其中羊肠小道是其中组曲之一。作曲家把自己想象成了游览大峡谷的小牧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让我们也置身其中。现在让我们完整的欣赏,欣赏时也可以根据老师给你们分的角色进行表演。第一组男孩子哼唱骑驴主题,第二组男孩子来模仿毛驴的脚步声,女孩子来哼唱风光主题。

8、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峡谷组曲的其它四个乐章也非常有特色,我们可以在课后去了解。
课件出示:
第一乐章 “日出”
这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 朝霞在黑暗的夜幕上洒上了黎明的彩色斑点。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彩光四射的辉耀宣告了新的一天的来到。
第二乐章 “五光十色的沙漠”
沙漠是寂静神秘的,同时也是美丽迷人的。当太阳明亮的光线反射到雄伟的岩壁上时,五光十色的光芒倾泻于大峡谷附近的沙地上,好似在巨大的画布上浓重地涂满了大自然本身的种种混合颜料。组曲的第二乐章表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第四乐章 “日落”
一道夜晚的阴影在金黄色的天际掠过。黄昏时分的平和与幽暗慢慢降临到峡谷上。而当夜幕将峡谷笼罩在它黑暗的斗篷中时,远处传来了几声野兽凄厉的叫声。
第五乐章 “大暴雨”
大峡谷的暴雨格外壮观。转瞬之间,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勾勒出峡谷岩壁的轮廓;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绝于耳; 暴风骤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具有压倒一切的威势。雨过天晴,大峡谷在月光中展现出焕然一新的英姿,作者用田园诗般的旋律描绘出这一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1:36:16 | 只看该作者
《山谷静悄悄》
教学目标:1、通过表演《山谷静悄悄》掌握渐强渐弱的音乐知识。
          2、有感情的演唱《山谷静悄悄》。
教学难点:掌握渐强渐弱的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去过大山谷吗?去没去过都没有关系,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山谷里去玩玩,看看在那我们都会发现些什么?
二、学习歌曲《山谷静悄悄》
1、看:(播放歌曲第一乐段)
    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亮闪闪的红梅花和紫杜鹃,活蹦乱跳的小野兔,飞奔而下的溪流。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听:(播放歌曲第二乐段)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师引导,生回答:像敲击声。(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上去感知力度记号。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化平面为立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力度记号对表现音乐形象的作用。)
3、学:
    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我们用什么样的记号来表示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力度记号:p 、pp、   )
(设计意图: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对力度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力度这个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显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一:力度记号的识记。)4、试:(出示歌曲中的结束句)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一起来唱唱这"叮咚"的敲击声。
①视唱曲谱→填词。
②出示力度记号(P PP     )。
③让学生自己运用力度知识,给这一句加上不同的力度记号。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识记这些力度记号,安排了唱唱这一环节,这儿主要通过视唱法来进行教学。因为以上的学习学生对这一句有了总体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唱一唱,拍一拍,想一想,说一说,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一:结尾句;还巩固了力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5、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敲鼓来控制其中的休止符。
(设计意图: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断唱和连唱的鲜明对比。这一环节中,通过利用歌曲中的演唱处理,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把上一环节的理论同这一环节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从"听、唱、动"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不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学唱歌曲打下扎实的基础。)
6、唱:
(1)导入:在这静悄悄的山谷中,什么在飘飘?什么在奔跑?什么在闪耀?还有谁在把鼓敲呢?
(2)听录音范唱。
师:歌曲的情绪怎样?(优美、柔和、宁静,又有点激动的)
(3)读歌词。
师: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
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飘呀飘得高
(4)听琴看谱轻声跟唱。
(5)填词演唱,歌曲处理:
师提问:a、歌曲最关键的是哪个字?
        b、最能体现地质对叔叔远离亲人不辞辛苦为人类造福的是哪几句?
(6)教师小结。  
7、填适当的力度记号,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1:3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声》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

教学内容:
1、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2、了解齐唱、合唱以及无伴奏合唱等声乐演唱形式,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加以巩固和深化;
3、结合听赏体会“回声”特点,并能通过有力度控制的演唱营造“回声”效果;
4、了解曲作者拉索的简要生平和创作特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对合唱、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的认识;
2、技能目标:感受音乐各要素所传达的信息,从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与音乐的共鸣,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体验“回声”效果并能运用力度的变化制造“回声”;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唤起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这种人类音乐精髓的情感共鸣,使其心灵得到美的洗礼和熏陶,加深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爱。

作品分析:
无伴奏合唱《回声》是十六世纪“尼德兰乐派”重要作曲家拉索的代表作品,也是迄今仍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的经典无伴奏合唱名曲。作品采用“卡农”等复调手法结合主调音乐和声技法创作而成。“回声”效果的营造主要是由于采用了“双合唱队”——即大型合唱+小型合唱或重唱进行多次模仿、追逐,再辅以力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堪称妙趣横生。

设计理念及思路:
1、无伴奏合唱是声乐演唱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其纯人声特点更能体现音乐作品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无伴奏合唱的感受力和鉴别力,体现艺术课程“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用美妙动听的音乐打动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2、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的认识作为本课知识点应予以重视,但应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经验结构,不宜作专业性过强的讲授与操练,以感性认识为主。
3、在欣赏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说教与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应加大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探求、争辩等互动成分,使学生真正做到“听有所感”、“感有所思”、“思有所言”。
4、在欣赏过程中设计必要的音乐表现活动内容,对欣赏教学的目标达成是很好的辅助。学生只有亲自去尝试表现音乐了,才会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感受力,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
2、辨别齐唱与合唱、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学生用课堂记录纸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入 部 分
一、准备活动:演唱歌曲《小瓜棚》,注意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播放教师在电子琴上事先录制好的多轨合成伴奏,教师指挥)。
分 析 点 评:通过对一首歌曲的复习演唱,引出学生对“齐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再结合两个合唱曲片段的欣赏,指导学生体会齐唱与合唱的区别、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的区别。
二、谈话与讨论:
(师):请大家说出刚才这首歌曲我们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生):回答并讨论 。
预见:学生有可能说出是“合唱”而非“齐唱”,所以讨论的中心应集中在明确齐唱是单声部的,大家一齐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合唱则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这个要点。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个声乐作品的片段,请大家保持安静,仔细聆听,并能够在听完音乐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欣赏行为提出必要的要求)。
课件播放两首合唱作品片段,同时出示作品标题
  1、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有伴奏)
  2、童声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音乐欣赏完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适时评价)现在老师有任务交给大家:
1、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对两个作品的感受
2、说出两首作品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方法: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纸上 ,然后随机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教师对结果应予以肯定,并面向全体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预见:通过前面对齐唱的讨论,学生应该能够说出两个作品的演唱形式都是合唱,大部分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两个作品有无伴奏这样显著的区别,所以在此环节不必过分纠缠,浪费时间。
(师):“无伴奏合唱”是一种纯人声的、不加任何乐器烘托和渲染的合唱形式,因此对演唱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高难度的、高级的合唱形式。无伴奏合唱能够很好地展现“人声”的美感,更深刻、更准确、更真挚、更贴切、更自然地表达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总结归纳知识点)。
分 析 点 评:合理地设置问题和悬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问题的解决尽量避免教师包办代替,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师):今天这节课重点欣赏的作品就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经典曲目,也是我们本课的课题,至于是什么,还需要同学们通过聆听来给出答案。
分 析 点 评:继续设疑,步步为营,完成导课环节。

新课赏析部分
一、听赏并为乐曲命名:播放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但不出示作品标题,请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写出个性化的标题。
预见:练习中,学生写出与“回声”相关的标题的可能性极大,因歌词中有多处“回声”;但即使写出与实际不符的标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复听《回声》并出示标题:
童声无伴奏合唱《回声》
(尼德兰)拉索 曲
情境:课件播放《回声》——美丽的山谷,迷人的欧洲风情,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在《回声》如天籁般渺远而空灵的音乐衬托下渐次展开。我们仿佛置身于空旷宁静的山谷,大自然各种生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我们的心灵不禁怦然而动——啊,美妙的回声!
(师):当我们再次聆听了《回声》这首作品,你们一定有所感触,请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三、深化与拓展:
(师):《回声》这首无伴奏合唱创作于16世纪,距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世界各国合唱音乐会的经典曲目,常演不衰。你们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发表看法。
方法: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作品的演唱形式、旋律特点以及情绪、意境等方面分析,特别要注意从实际感受出发,说真话。
四、教师归纳《回声》艺术特色:
  1、作品采用了无伴奏合唱这种纯人声的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高雅圣洁,给人心灵以宁静与安详;
  2、采用了特殊的作曲技法,营造出“回声”的美妙音响,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从中感受自然、人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分 析 点 评:摒弃传统欣赏教学忽视学生感受,将学生思维局限于标题框架之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还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重要理念,为学生提供美的音响,用美妙动听的音乐打动孩子们的心灵;发挥音乐欣赏中的“通感”功能,音画交融,激发联想与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转化,使其对作品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升华。
五、曲作者拉索的相关链接:
(师):感谢四百年前这位作曲家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让老师带你们来了解一下《回声》的作者拉索。
  课件播放拉索简要生平及作品——
  拉索1532-1594)尼德兰(现在的比利时)人,十六世纪“尼德兰乐派”重要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作品为主),包括弥撒曲、经文歌、牧歌、无伴奏合唱等。他继承了尼德兰乐派旋律优美、风格清新、丰富感人的音乐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他的作品从宗教音乐的传统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充满世俗情怀和生活情趣,通俗风趣,明朗乐观。他的代表作无伴奏合唱《回声》历经漫长的岁月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各国音乐会常演不衰的经典合唱曲目。
分 析 点 评:与音乐作品相关联的作曲家链接是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浏览,开阔了音乐视野,积累了必要的欣赏手段和知识储备,使欣赏教学的目标达成得以顺利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实践部分
一、再听《回声》,注意“回声”效果有哪些特点?
(生):旋律的多次模仿、力度的渐弱变化。
(师):为了更好地体验“回声”的效果,我们不妨亲自实践一下,用你们自己的演唱来营造出“回声”,有信心完成吗?
二、“回声”练习
  1、《回声》主题节奏动机的多次模仿,力度渐弱:(略)
方法: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人数递减,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2、《回声》主题旋律动机的卡农练习,如下例:
1=G 4/4                                            
5 -3 - |  0   1  1   3  |  6    5   0    0  ||
回   声          美  妙  的    回  声
0  0 5 - |  3  -   0   1 |  1    3   6    5  ||
回      声          美    妙   的   回   声
分 析 点评:在欣赏过程中设计必要的音乐表现活动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亲自去表现音乐了,才会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欣赏教学也可以摆脱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尾声部分
一、教师总结:
二、在《回声》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分 析 点评:渗透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多学科合作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体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2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