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4:4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内容分析】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身处“昏沉的夜”中的鲁迅渴望冲破黑暗的现实,追求美好的事物。全文景物写得丰富而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景,以引出梦境。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写了“我”梦境中看到的“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好的故事”破灭了,“我”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从结构看,本文采用了前后呼应的写法,按“现实——梦境——现实”的顺序展开描写,着重描绘的是梦中的景象。第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的景象,第7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景物倒影交织的景象,画面丰富而飘渺,突出了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

  从表达方法看,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写法。“昏沉的夜”与“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照,“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象则象征作者的愿景。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失望、怅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

  从语言特点看,由于本文写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其遣词造句仍留有那个时代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有的词语现在已无此说法,如“石油”指“煤油”;有的词语是文言词,如“伽蓝”指“寺庙”;有的词语生僻难懂,如“泼剌奔迸的红锦带”中“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则形容水的动态;还有几个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如“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中的“并”是“并同”的意思,文中多次出现的“他们”现在应写作“它们”;有的语句可能受外来语的影响,其言语表达与今天的用法有差异,如“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中的“的”是多余的。

  本课的“阅读链接”分别选取了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及注解,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这篇写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散文诗有一定的困难。

  从内容上看,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对鲁迅生活的时期比较陌生,难以对本文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需要借助其他资料帮助理解。

  从语言上来看,大量生僻的文言词语和陌生的表达方式也会成为学生阅读的一大障碍。在初读时要预先告知学生采用“跳读法”,遇到难懂的词语先跳过去,在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后,再采取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或向老师求教等方法深入理解。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像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文本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这也是培养“阅读意志”,提升思维深度,学习阅读方法的必要锻炼。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给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反复阅读,细嚼慢咽。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错综、皱蹙”等难懂的词语。

  2.正解、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思

  1.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有情节,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有人说:“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确,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不容易读懂,但读这样的文章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攀登上去了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来攀登这样一座高山?

  二、 初读梳通

  1. 明确初读要求: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散文诗,因此有很多词句的用法与现代不同,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读完全文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分组出示词语)

  (1)有些词语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2)有些词语可以联系偏旁来猜测它的意思,如:

  乌桕  澄碧  萍藻  膝髁

  (3)有些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借助网络搜索帮助理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4:47:51 | 只看该作者

伽蓝  泼剌  奔迸

  (4)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文中其他难懂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词意理解的难点,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句子梳通

  (1)(出示第5和7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提示:

  ◇预设1:“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中的“并”是“并同”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预设2:“复/近于原形”中的“复”是“又”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预设3:“夏云头”“水银色焰”“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些词语要读得紧凑些。

  (2)学生自由练读

  4.初知大意

  读了课文你知道“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

  (1)反馈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相机出示第2、3、10自然段)

  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如:“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蒙胧中”……

  (2)梳理文章结构:

  (3)小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三、初识梦境

  1.自主学习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4至8自然段,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句子。

  3. 反馈交流

  (1)指名反馈,出示句子

  (2)抓关键词理解

  ①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②引导学生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③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进而理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3)带着理解,再读句子。

  (4)结课存疑:这“云锦”里“错综”着怎样“美的人和美的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

  【设计意图】“云锦”一词的教学十分关键,是读懂这梦境的一把钥匙,理解了它,“错综”“织”等就都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这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抓住关键词句,朗读品味,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能借助“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字词检测

  2.校对订正:重点指导“瞬”“骤”

  3.齐读句子,回顾课文

  二、感受梦境

  1、过渡:让我们一起到鲁迅梦境的世界里去游览一番。再读第4至8自然段,找出文中让你感受到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

  2、全班交流,抓重点句学习。

  (1)聚焦景物:第5段第1句

  ①学生读句子,思考:作者没有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只是将景物一一罗列,给你什么感觉?

  ②学生交流,点拨小结:这样的名词连排,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在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长卷。

  ③带着理解,再读句子。

  (2)聚焦倒影:第5段第2句

  ①教师引读,课件突显动词“解散”“摇动”“扩大”“融合”“退缩”……

  ②这些动词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出示插图,帮助理解)

  ③指导朗读:时快时慢,读出变化。

  (3)聚焦“红花”:第7段

  ①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句式特点(“……织入……中”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②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

  ③变成诗句形式,配乐读

  3.对比研读

  (1)再读第5和7自然段,对比景物,说说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我们发现的共同点有:(1)         ;(2)         ……

  我们发现的不同点有:(1)         ;(2)         ……

  我们的问题是:(1)         ;(2)         ……

  (3)全班交流:

  ◇预设共同点:都是写水中的倒影;都是水乡景物;景物错综迷离……

  ◇预设不同点:第5自然段主要景物随着水波变幻;第7自然段这些景物与“大红花”交织……

  ◇预设问题:“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三、解读梦境

  1.学习活动:联读“解梦”

  2.反馈交流,点拨小结:

  ◇预设一:这画面与鲁迅家乡的景物何其相似,梦境源自现实,那些朦胧的画面就是作者曾经的美好记忆。作者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预设二:梦境是美好的,但作者心里明白它像倒影一样虚幻易碎,遥不可及。

  3.小结:借助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文章。这些资料可以是作家自己的相关文章,也可以是时代背景、文学评论等。

  四、聚焦首尾

  1.过渡: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又回到了昏沉的夜。

  (1)自主学习

  自读第1、11、12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令你感到这是一个“昏沉的夜”?

  (2)反馈交流,点拨小结:从“灯火缩小、石油不多、灯罩熏黑、昏暗的灯光……”看出。

  2.迁移学法

  作者想借“昏沉的夜”表达什么?运用刚才的联读方法,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利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课后“阅读链接”开展自学。

  ……

  3.小结:这里“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只能借着这样一场梦,来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迷茫。(板书:美好憧憬、黑暗现实)

  五、走近鲁迅

  1.联读鲁迅名句。

  (1)朗读相关句子。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真的猛士,在微茫的血色中,必当奋然而前行。《华盖集续编》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野草》

  (2)交流感受。

  ◇预设:通过“微茫、奋然、微笑”等词感受鲁迅在绝望中挣扎,在失望中仍存有希望,在残酷的现实压迫下仍要抗争的伟岸形象。

  2.联读鲁迅作品。

  课后阅读《狗的驳诘》《立论》,用上借助资料的方法,思考鲁迅分别做了什么梦,又想表达什么。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6: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