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听李镇西老师《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3 06:0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月30日上午,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李老师用一件件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小事,感染、温暖着孩子们,同时深深的震撼着我: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教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

李老师受邀来讲“德育”,正如李老师所言,当德育越来越显赫、越来越被提上日程的时候,说明德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德育”如同“吃盐”,必不可少却又不能“独食”,言简意赅的道出来德育的位置。我常常想:德育?是一场思想的修行,需要每个人潜心修炼,理论指引。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进一步明白——知行合一,示范感染才是最有效的德育。正如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家生活不离它,德育在教学中也不可或缺。

开场

开场的两件不经意的小事让我印象深刻:首先是原定于8:30开场的讲座,却因为参会老师没有全部到位而秩序失调,负责人不得不维持秩序而耽误到8:37才开始,李老师自嘲直爽,提出了时间观念的问题,虽然是一语带过,可是我却深感惭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本来是德育的专题论坛,可是来参会的老师竟然迟到、无序?怎能为学生做表率?而千里迢迢从成都赶来的李老师却早早的在候场!

其次是李老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他讲,本来演讲的题目是《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他在候场的时候把“方式”修改为“态度”,觉得更合适。可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这种认真探索的学习态度,就是李老师给我最好的德育!德育无痕,却早已滋润了我的心田!

抛砖引玉

李老师说自己再次拜访于漪老师时的一番谈话让他深思。于漪老师作为教育界的前辈,是教育人心中的偶像,当他得知于漪老师的兄弟姐妹都是很出色的人才时,很是感叹于父母的良好教育。当得知于漪老师14岁丧父,母亲也是普通文化时,很是惊讶。于老师却说“其实我母亲没什么文化。并不懂得什么家庭教育的理论,就是做好人,我们跟着学,她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善良做人,多为别人考虑,就这么简单。现在的家庭教育这个理论那个原则的,越弄越复杂。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就这么简单!”大道至简,质朴的话却越品越有深意。

几点建议

教育要遵循常识。李老师给我们呈现出几幅图片,孩子们声势浩大的给家长们洗脚,难道“洗脚秀”后就给爸爸妈妈洗脚了?不得不令人深思。是的,教育有自己的规律:教育的隐蔽性、教育的长远性、教育的复杂性。可是我们要学生做的,我们自己做了么?其实,所谓的“教育”,就是做给学生看,这就是最大的教育常识!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犹在耳边!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我们老师也要试想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需要老师怎么做?如果我是家长,我需要怎么样的老师?李老师分享的以下几点做法值得思考:学校的教育家塑像,不是高高在上的目视远方,而是和蔼可亲的与孩子分享;台湾的一所学校,几处歪脖老树,学生可以自由攀爬;学校的篮球放在篮球架下,方便玩耍;开放书吧,书丢了又何妨?改变思维,丢书即可见爱书的程度,或可因一本书改变一生,后来竟然有孩子带捐书,书却越来越多;与众不同的滑梯学校——学生喜欢;丹麦的一所学校,无标语、无栅栏,只有参天大树,古朴幽雅的校园,孩子们自由玩耍的天地;李老师本校20亩荒地成了孩子们自由自在的乐园;各展特色、别具特色的运动会;学生为学校写校名,而非专家和领导……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为什么你和别人不一样?”,李老师这样回答:“不是我和他们不一样,是他们和我不一样!”是的,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教育要有浪漫气息、浪漫情怀!

以每一个孩子为傲。因材施教,做有爱心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既有优秀的学生,也有普通的打工妹。通过李老师的分享,又让人欣慰自豪的,也有让人感动落泪的,这都让我明白: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不管送他车模的优秀学生,还是送他豆瓣酱的普通学生,他们在他们老师眼里是等值的。学生爱你,比什么都珍贵!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其中建立民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共同成长,要素是情感、平等和互助。从情感上来讲,没有爱绝对没有真正的教育。从李老师多年前翻出来的写给学生的书信的草稿中,可见李老师的拳拳师爱,看到这里,我被眼前和蔼的李老师深深感动了。是的,潜移默化中,不正是体现着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呀!从平等的方面来讲,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师生在人格、权利、和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师生的平等,是指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当然,道理人人都懂,但人无完人,只能在反思中前行。李老师这样反思过,有次学生去办公室问有没有水喝,当时他在忙着,所以就说:“杯子在第二个抽屉,自己取,水在壶里,自己倒!”课堂上自己改作业红笔没水了,问学生借一支,也许因为学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理,在众多想借他笔的孩子中间,格外热情,下座位把笔送到他面前,他被深深的震撼了,顿时感觉很惭愧!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平等的对待孩子,自己是无视,一种绝对的不平等,假如自己能像孩子给自己送笔一样,亲自取杯子,亲自倒水给孩子……明明可以的,但是自己却没做到,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平等。虽然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可是,我们老师却在这样不平等的道路上浑然前行,今天让我引以为戒,教育无小事。

而这里的平等,并非没有教育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并不是体罚。“惩戒”本来就是教育中应有之义,有时候是必要的。李老师所讲的惩罚,是在平等规则面前的惩罚。他讲了一件自己接受惩罚的事。班级歌咏比赛的领唱罢唱,那比赛怎么办?于是发火了,还骂了人,学生嚷嚷着“李老师发火了,罚还是不罚?”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只好接受惩罚,认认真真的中午打扫卫生五颗星,晚上打扫卫生五颗星,讲台窗台、边边角角都不放过,不是自己有多认真,而是害怕打扫不干净按班规重扫!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口号,老师犯错也要接受惩戒,这难道不是平等的另一种表现么?于是学生的作文中写道:“我们的老师品德多么高尚啊!”李老师纠正道:“不是德行高尚,而是平等,老师和学生,人人平等!”学生能不心悦诚服么?看似情理之中的小事,有多少老师能做到,最好的德育,是做给学生看!

李老师说,教育要闪耀着民主的光芒,用民主造就民主,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在的修养,民主的师生关系,还包含着共生——共同成长!他的成长之路是与学生一起的,就是“学生教我当老师”,每年毕业的最后一天,让学生给他提建议,只提缺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他对给自己提出真诚意见,真心实意批评的孩子说——“感谢你教我当老师!”所谓的教学相长,诠释的淋漓尽致!班级文化也要民主,一起制定,一起遵循,李老师是四川人,说话也接地气,他把班级文化比作一窝老汤、一碗红油、一坛泡菜水,浸润着班级的每一个成员。智慧的班主任就像厨艺精湛的料理高手,即使面对最简单的食材也能挖掘出最深层次的味道和功能,将德育化为无形,顺应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声不响,不知不觉。德育于无形,也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向大厨学习,学会“炖”的艺术,小火慢煨,逐渐渗透;也要学会“润”的艺术,发现璞玉,滋养美玉。把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当做教育契机,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一个有爱的密码的、带着隐形翅膀的天使,每一个教育难题都是教育课题。班主任要善于创造出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比如失窃之后……如何面对失窃?班级一千多元的午餐费丢了,虽拿钱的孩子李俊然又悄无声息的还了回来,还没有勇气公开承认,要请老师保密,但是钱失而复得,不就是结束来么?但李老师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恰巧第二天李俊请假,于是李老师就利用班级舆论,先说生活委员为大家服务收费,却丢了钱,不能让她一个人承担?怎么办?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要捐款,把钱给垫上,可见孩子们的爱心和担当精神,李老师表示为孩子们这样的表现很感动,捐钱其实不必了,因为钱已经找到了;另外李老师称林俊生病没来,同学们都很担心?怎么办呢?孩子们建议去看看李俊,老师说看看不现实,同学们可以给他写信传达一下。第二天当李俊打开一封封书信的时候,感动的落泪了。有的说很担心他,已经为他做好来笔记,有的说丢钱的事还曾怀疑过他,真诚的向他道歉……之后,在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李俊勇敢承认错误,终于释怀,并感激老师的教诲。教育比清查更重要,但是这个教育一定要自然,而且震撼人心。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让他人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

教育——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李老师今年已经光荣退休,可是回忆起几十年的从教之路,总结道: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爱,让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感受爱。心心相印、彼此依恋,这是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所以,无论是跟学生一起捉迷藏,油菜地里观察,还是背学生去医院看病,一封封写给孩子们的真诚的书信,都化作离别的车站——依依送别的深情,看着火车远去的奔跑与不舍……只有教师,才可能有这样的幸福!

德育就像太阳,给人以温暖、光明和希望。学会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常态,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5: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