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创新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0: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新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立下了什么样的读书誓言?(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生齐: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师:中华是指什么?崛起是什么意思?
3.指名生:中华指中国,崛起指振兴。
4.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齐答: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5.师: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周恩来吧!(课件出示)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6.师: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课件出示 开火车读
jué         mó                 zū
崛起        模范               租界地

       fán         yí  huò
热闹非凡          疑  惑
xùn chì          rǔ
训   斥        屈  辱
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1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师生分角色朗读(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师小结: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板书:疑惑)
3.学生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师: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生:交流生画出的词语。
师小结: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目睹)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生接读(9—16)
师:画出周恩来两次回答的句子,
师: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清晰而坚定。
师: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生齐读
师:再响亮些、再清晰些、再有节奏一点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同学们齐读17段。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真棒!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课文读完了,现在你明白了吗?是什么事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填写你们手中的练习
生填写词语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不但不(       ),反而训斥(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
师:请同学们以姿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好!大家都填好了,李佳禾你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做的真好,给自己掌声。课件出示答案
7.介绍时代背景
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
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
(课件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学生齐读)     
师:就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16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生默读第16自然段。
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写这些人物的句子画出来,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中国妇女
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她在哭诉什么呢? 生读。
生答她哭诉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希望中国巡警给她主持公道。
师:她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学生用课本中的话回答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生:可怜的中国妇女啊。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
◆中国巡警
师: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可恶之至!
◆围观的中国人
师: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师:当时围观的中国人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体会他们的愤怒。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2.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4.师总结激发学生情感
(1)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响亮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5)我们要不要学习周恩来爷爷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那就让我们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两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深化巩固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和        。 )
五、总结 拓展   
师: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疑惑——目睹——立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9:52:26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彩片段
感悟“中华不振”。
师: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教师随机板书一个“?”,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的“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我从这里写到的中国的巡警局不帮妇女,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从租借地里的一幕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
生:我从第11自然段体会到“中华不振”,“沈阳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这里本来是我们的土地,惹出麻烦来,怎么会没处说理去呢?
师:从伯父的话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你呢?
生:我从第15自然段: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师:你从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其实,整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啊!老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都把有个自然段全部勾画了下来,是哪个自然段?
生:第16自然段。
师:那我们就把目光投向第16自然段,看看租界里发生的那一幕。(出示第16自然段)
师:这就是租界里的一幕,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妇女正跪在被轧死的亲人的尸体旁边,抱着亲人的头在伤心地痛哭。
师:你看到了那伤心的妇女。你还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那个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站在车旁嘲笑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看到了那个外国人得意的嘴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妇女伤心地哭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
师:你听到了妇女那伤心的哭喊。你还听到了?
生:我听到了那个中国巡警正在训斥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听到了巡警的训斥。你还听到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旁边的中国人都在安慰那个妇女。
师:你听到了同胞的劝慰。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为妇女的遭遇感到伤心。
生:我感到很愤怒,这些外国人太可恶了。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吧!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刚才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张张愤怒的脸,一张张伤心的脸,谁愿意来读一读? 引读:
这个女人的亲人(一生接着读)——她原本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
生1:生读——她原本指望……
师:我感受到她丧失亲人的悲痛,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
女生:生读——她原本指望……
师:这个女人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男生:生读——她原指望„„
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那就问出来吧!你想问谁?
生1:我想问那个中国的巡警。
师:那你就指着中国巡警的鼻子问。
生1:(生指着前方)为什么你不为自己的同胞撑腰?反而去帮助那个外国人呢?
师:你还想问?你要问谁?
生:我要问那个外国人。
师:你戳着那个外国人的脊梁问。
生:(生指着前方,愤怒地发问)你这个耀武扬威的外国人,你明明看见人就在你的前方,你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走过了再开过去,你难道有什么急事吗?你也不能轧死他(她)呀!
师:我感受到你已经义愤填膺了,同学们,你还有什么不解和疑问,那就痛痛快快地问出来吧!
生:生一起朗声发问。
师:大家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不解。相信你再仔细读读这段话,一定能找到答案。(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这段话,相机插问。)
生: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师:这个轧死中国人的外国人被惩处了吗?
生:没有
师:按照常理来说,这个外国人撞死了女人的亲人,他该怎么做?
生1:应该赔偿。
生2:应该道歉。
师:他还应该?
生3:应该被处罚。
师:是呀!而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再读: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指名回答。
生:齐答“中华不振”(教师补充板书:在“中华不振”后写上啊!)
师:再读
生:中华不振啊!
生:继续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看到的却是……
生:(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齐读板书:中华不振啊!(师再加一个“!”)
师:再接着看。
生:全班继续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只看到:
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生1:外国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不但没受到惩处,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她,反而训斥她,这没有理由啊!
师:你心中充满了?
生:愤怒。
师:是愤怒让她举起了拳头。(面向其他学生)是什么让他们举起了拳头?
生2:是中国巡警局那颗软弱的心和外国人那得意洋洋的鬼脸让他们觉得愤怒。
师:也是愤怒让他们举起了拳头,对吗?让我们紧握着拳头来读出我们的愤怒。
生: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再读,把拳头握紧,再读。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此时,你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生1:揍外国人和中国巡警。
师:你握紧拳头还想干什么?
生2:把外国人和中国巡警个个打成熊猫眼。(生笑)
师:你想狠狠地打。你还想?
生3:我还想砸那个外国人的车。
生4:我还想烧那个外国人的房子。
生5:我想把那个外国人赶出中国去。
师:你已经怒火中烧了。同学们,我们握紧了拳头,都想揍人,都想打那个外国人和可恶的巡警,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
生:惩处
师:我们都想惩处,什么叫“惩处”?
生:惩罚、处置。
师:我们都想惩罚、处置那可恶的外国人,这个“惩”字是多音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举起你的手,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公正在哪里?(师范写“惩” 字)
生:公正只在心里。
师:我们都想?
生:惩处
师:我们都想痛痛快快地
生:惩处
师:想不想惩处?
生:想
师:该不该惩处?
生:该
师:但,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中华不振”啊!
师:所以我们只能(师再加一个“!”)
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难道只有一件两件吗?
生:不是
师:就让我们回到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国不振的屈辱。(播放当时的背景录相)
师: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人们……
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思考“中华不振”。
师:租界里的一幕,才让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
生: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9: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