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3-1 21:32:00
|
只看该作者
师父对理论的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执着,想来这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治学精神相关。不过,严于律己无疑是好,但用对待自己的严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弟子,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了吧。可师父就认这个理!所以,每一次学习活动的前一周,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领到下一次学习活动的具体章节,并要求利用一周时间对相关章节内容作精心准备。这种准备既需要有对某些理论的形而上思考,更需要有对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结合的形而下阐述。而到了学习当天,具体的交流过程则既充满思辨的紧张激烈,又不乏对话的活泼灵动。学习活动的推进常常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最慢时,有时甚至整一上午,我们都只能围绕某一观点,或者某句话,有时甚至是某个字词作反复的揣摩与思维碰撞。当时,性子急的我总觉得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整本书学完,内心总有着些许的急躁。然而,现在当真回头想想,如果没有师父最初那种对理论的较真,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深入、持续的对话与辨析,我们中的每个成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如何形成对数学教学心理相对准确而系统的把握?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理论思辨的精雕细琢,无形当中还为我们这群人未来形成对理论问题的深刻洞察、对儿童学习心理的精准把握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想来,师父的用心应该就在于此吧。
如今一转眼,曾经朝夕相处的张兴华团队中的不少人,已经纷纷应邀加盟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去了。但有趣的是,咱这些人无论走到哪儿,自己身上所烙下的对数学教学心理的自觉思索与实践,总还是那么鲜明。我知道,最初师父播下的种子,应该已经开始发芽、生长了。
师父常说,“数学教学心理不是我的独创,它是数学教学的理性视角。我只是早别人一步,走进这个领域,踏进这片‘新大陆’。”既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师父在我们这群弟子中所播下的颗颗种子,完全可以走出海门、走出南通,甚至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与生长。我们还有理由相信,数学教学心理不只属于某一个人,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小的圈子,它应成为更多数学教师理性、自觉的追求。
我们,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