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童心的解读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多年以前,师傅指导我们上课,首先必问的一句话就是:“这节课你准备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

现在想想,这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问话。当今的数学教学,要说思想、理念、技术、境界,那可早非十几年前能比。但是,最为基础的儿童学习心理却几乎难寻踪影。

    儿童心理的丢失,仅是冰山显露的一角。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意蕴:过于功利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偏离、弱势群体(儿童)权利的丢失……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思想和灵魂的必然拷问。

师傅是研究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专家,是这方面理论与实践并进取得丰硕成果的集大成者,他对儿童学习  心理的探索成为我们数学教育的一笔重要的财富。这笔财富是他带着徒弟们一字一句地抠读学习心理学著作的结果,是他长期在教学一线不断探索总结的结果。

我和师傅相处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师傅他对儿童学习心理的追求、解读、运用却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师傅说:“要想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儿童。”

    还原成儿童,就是要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兴趣爱好……师傅在这方面可真是做足了工夫。

师傅曾经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是我们这个园林学校里最典雅的晚香阁。四周绿树成荫、假山林立。一到课间,这间办公室就成了热闹非凡的“鸟语林”。一群孩子围在他们的“导护老师”周围叽叽喳喳、又说又笑——孩子们还不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是令全校所有老师景仰的“导师”,而不是什么护送路队的“导护老师”——反正,他们觉得这里好玩,有意思。

我曾好几次看到有孩子将师傅茶杯里的水弄泼在桌上的,有将师傅刚刚誊写好的稿纸撕坏了的,还有袋子里的小石子将玻璃茶几磕坏的。而师傅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那样继续和孩子们交流。“他们是我的嘉宾,是给我作贡献来的,我咋能吓唬他们?感谢都来不及呢!”师傅如是解释。

    后来我也慢慢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哦,原来和孩子在一起交流其实就是备课呀。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他们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他们能理解些什么、哪些教学方式是他们喜欢的、哪些是不喜欢的,都得和孩子不断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啊。而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必须在孩子们最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达成。一旦老师的用意成了“司马昭之心”,那就偏离走进儿童的本来意义,交流也就失去价值了。

师傅很喜欢和我聊天,倒不是我多有才学,多么有天赋,而是我“有点童心”。他说:仅凭拥有童心这一点,我将来会有一点出息。我知道,这是师傅在鼓励我,自己其实还差得远哪。但是,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师傅这么一说,我也像小孩子一样来了人来疯,逮住师傅就问问题,俨然自己真有了点“出息”那样。

那时,我们每个星期三晚上都由师傅组织大家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每次研讨我都要问出许多问题。师傅说:“爱提问题的人一定是爱动脑筋的人,大家都要向王俊学习。”用成人的思维来看,师傅的这句表扬是蛮“可爱”的,但我们当时听了都觉得很自然,因为我们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等同为一个儿童,都认可了这种单纯的思维方式。   

    研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我问的问题师傅答不上来的情况。其实每当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的时候,我都后悔得不得了,心想这回又要给师傅造成难堪了。可是师傅每次非但不生气,还会“变本加厉”地表扬我:“王俊有本事;问一些我答不上来的问题,大家真的要好好向他学习。”;现在,当我静下心来,发现师傅当年对我“一根杆子戳到底”的态度,其实是跟他整个的教育教学思想分不开的。因为欣赏儿童心理特征,所以偏向于喜欢和我这个带点“孩子气”的人打交道。因为了解学习心理跟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我鼓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作为教师,我的基本功是有硬伤的——最主要的就表现在语言上面。我反应不敏锐,语调平淡,实在不是什么可塑之材,但是师傅却从没有对我失望。他建议我每天要看少儿节目,看看少儿主持人是怎样运用儿童语言的。多练练朗诵,加强对气息语感的控制等等。

说实话,我对语言还真没天赋。以前有人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我还会有意识地拿腔捏调地注意一番。没人的时候,那就顾不上这么多,一切都涛声依旧了。但是自打师傅到我校来了之后,情况有点不一样。师傅的办公室离我不到10米,而且还门对着门,他在办公室就能清清楚楚地听到我上课的声音。所以,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我正在讲台上得意忘形地讲着课呢,外面的窗户边上突然冒出个脑袋。哎呀,是师傅来了,刚才一段讲得肯定是糟透了。于是赶紧酝酿情绪,语调抑扬顿挫也注意了,肢体语言生动丰富也注意了。这样的状态一直要持续到师傅点头微笑为止。

师傅有一经典的语录,就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要启发学生沿着圆的半径剪开圆的那个环节:“既然,圆的面积跟圆的半径有关——那么——我们——就——沿着——圆的——半径——剪开。”

师傅说:“长句中,逻辑地拉长语调停顿,是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既尊重了儿童,期待他们的潜能显现,又诱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想:这样的语言不是偶然得来的,一定是基于对儿童认知心理的深入理解,是基于对儿童情感世界的细心体会,是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全程把握才能得来的。

是的,只有读懂了童心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教育的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2: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