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优秀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22: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伟大贡献。
2.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究人们对孙中山的纪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孙中 山的革命之路。
3.感受孙中山先生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学习 与继承他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究人们对孙中山的纪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孙中山 的革命之路,感悟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近孙中山先生
1、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南京有个有名的景点叫一一中山陵。每天去参观游玩的人 络绎不绝,你们去过吗?谁能和大家介绍一下吗?
指名学生交流。
2、        图文了解中山陵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中山陵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        介绍孙中山
教师:中山陵是人们纪念和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地方,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 他呢?
指名学生交流。
教师做小结(揭示课题)
4、了解人们对孙中山的怀念
教师:除了中山陵,人们还以其他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课前我们已
经以小队的形式进行了探究,下面就请他们派代表来介绍一下吧!
活动二:了解孙中山的革命足迹
1、        分发资料,小组学习。
明确学习要求:一起学习材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足迹,说说让你印象最
深刻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班级交流
请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说说在小组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总结: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推翻帝制,推进民主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努力,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值待我们每个人的尊敬与怀念。
活动三: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一)        学习名言
1、        出示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指名学生朗读。
2、        请学生来说说名言的含义。
3、        老师帮助解读,引导学生体悟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4、        请学生结合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说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启示。
5、        齐读名言。
(二)        学习链接资料
1、出示课文中链接资料,学生默读资料。
2、        讨论:说说我们国家目前的巨大变化,畅想祖国的美好未来。
3、        教师小结
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革命先辈们的不断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奋勇抗 争推翻帝制是分不开的,让我们牢记历史,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榜样,为祖 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22:20: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了解了他的 革命事迹,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通过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 民主共和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
二、        自主学习,走近革命烈士
1、        指名学生朗读黄花岗起义资料。
2、        开展烈士故事会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烈士故事。
3、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        深入探究,感悟历史。
1、        学生自读课文相关内容。
2、        辛亥革命定义辨析
辛亥革命并不是指一次起义,而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 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3、        出示视频:《辛亥革命》电影,引导学生感悟当年如火的革命浪潮。
4、        学习课文三份小资料,思考:辛交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新变化。
5、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四、        课下活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哪些新风尚?你还知道这场革命涌现的英雄人 物和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报制作,来纪念辛亥革命,铭记 历史。
板书设计:
8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黄花岗起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进民主共和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3: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