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说课
张楠、窦晨 西安高新第八小学
一、教材分析
《家庭的记忆》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2011年版)》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了解并熟悉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称呼,了解自己家庭的过去,与本单元其他两课都是针对三年级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而设计。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我和我的家》这节课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家庭称谓,而三年级教材在认识称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了解家庭构成、家庭历史、家庭文化,从了解家庭基因的角度自然地过渡到热爱家庭的情感教育上去。本课的编写主要针对三年级小学生在家庭认知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及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进行家庭传统与家庭价值观的教育,深化爱家的情感与家的归属感。
教材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家庭称呼抢答器”,教材呈现的是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此图包含着教学活动的暗示:1.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补充。2. 通过介绍“全家福”中成员的方式熟悉不同称呼,然后寻找家庭中的不同关系,发现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的趋势。教学这部分时,要着重定位于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
第二部分:“家史”小调查。教材呈现的是两个环节,分别是家庭大事的调查表、我和父母比童年。本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过去发生了那些大事,初步感受家庭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
第三部分:传统节日中的“家”。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吃“年夜饭”的图,通过观察图,让学生回忆自己家吃年夜饭的场景和心情,了解年夜饭的含义。教学这个栏目时要定位于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感受不同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第四部分:语言中的“家”。此页呈现“猜一猜”的活动是让学生体会字谜中隐藏的家庭观念。教材以“阖家欢乐”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和“家书抵万金”三个成语和谚语,引导学生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徳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认识自我和家庭的关系,了解家庭的发展和热爱家庭的在大部分学生身上不存在主动性,他们虽然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不能理解爷爷奶奶为何总是那么节约和珍惜生活,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庭也是为我们的成长遮风避雨的港湾。我们要对我们的家庭更加了解,就要了解家庭的历史,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爱我们的家关心家庭生活。所以,要通过本课的教学来加强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和结构特点,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情特点,将本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先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以下2条:
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其中,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板块。活动一:趣味导入答。活动二:家庭称呼抢答赛。活动三:“家史”小调查。活动四:“我”和父母比童年。下面我来详细阐述每一活动环节的具体操作。
活动一:趣味导入。
首先,出示樱桃小丸子全家图,指着小丸子的形象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她是谁吗?这是樱桃小丸子的一家,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家庭的记忆。(板书《家庭的记忆》)
小组活动:观察其他人,同桌二人说说小丸子会称呼他们什么呢?(学生:那是小丸子的姐姐,爸爸等等)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提问,比如小丸子爸爸和小丸子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小丸子爸爸是小丸子奶奶的儿子,小丸子奶奶是小丸子爸爸的妈妈。)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称呼,也可能学生不了解不熟悉一些称呼,这就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此板块的设计意图是用动漫里的樱桃小丸子的形象引入,根据生活经验,通过伙伴讨论,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学生带全家福是为了直观的让学生感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消除陌生感、抽象感。不同地区关于家庭成员的称呼有差异,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现实。
活动二:家庭称呼抢答赛。
场景模拟:出示小丽一家人去野餐的画面,认识和了解图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爸爸的爸爸也来参加了,小丽怎么跟这位老人打招呼呢?学生联想自己应该会说是爷爷。又来了一位妈妈的妹妹,小丽又该怎么打招呼呢?(学生可以联系到自身生活经验的会叫姨妈或者小姨,但是也会有学生没有这种亲属关系的),那就由观看视频,再次强化。可以继续追问学生其他的亲属关系,如妈妈的妈妈(外婆)、爸爸的弟弟(叔叔)和他的孩子(堂弟)也来参加了,小丽该如何打招呼?(学生:如果我是小丽,我会礼貌地叫他叔叔;学生:可是我爸爸没有弟弟,我不知道怎么叫)
活动:你们熟悉家庭之间的称谓了吗?我们来一个家庭称呼抢答赛吧!(板书家庭称呼抢答赛)
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家庭规模的变化。(板书家庭规模变小)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変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此板块的教学设计意图是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熟悉家庭成员间的称呼,细致观察,发现不同家庭成员构成,了解目前家庭规模在变小的趋势。
活动三:“家史”小调查。
学生观看照片,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结婚、出生、搬家)。那你能说说自己爸爸妈妈什么时候结婚的吗?你知道你什么时候出生的吗?(学生回答我是10.1出生的,我和祖国母亲是同一天生日。)
出示表格“家庭大事记”。(板书“家史”小调查)课前已经调查自己家庭过去几十年的家庭大事,完成课本的表格。表中列出了“爸爸妈妈结婚了”、“我出生了”、“我们住进新房了”等“大事”。
小组分享: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流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留下的空白可以自己填写。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向全班或小组分享当时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想法。(学生分享我的爸爸妈妈为了给我治病,我们去了很多城市的医院,曾经我们的心情都很惆怅,但是现在全家人都很爱我,我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我也爱我的家庭,我会好好学习,尽我最大能力报答父母和家庭,长大为家庭做贡献。)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教师行间巡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如父母的生日,长辈去世的日子等,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
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重在学生对家庭大事的记录,通过回忆、举例,引导学生从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了解家庭的发展和变化,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活动四:“我”和父母比童年。
采访一下父母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出示三个情景,小时候喜欢的书、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小时候会做的家务,你的爸爸妈妈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童年呢?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你还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我爸爸小时候零食很少,而我现在想吃什么超市里就能买到。我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上课只有黑板,现在的我上课老师用的是电脑和白板。)
(板书“我”和父母比童年)因为我们都还小,所以对家庭中发生的事情知道的还不多,但我们的长辈们对家里的事最清楚了,你问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吗,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住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爷爷奶奶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吃的新鲜水果很少,肉也很少,商店也少,交通也不发达,住的基本都是低层房子。)
活动:指名学生回答或模拟表演。本环节需要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情况以及现场气氛来进行。大多情况以先让几个学生作简单发言,再分组进行交流,教者行间巡视,最后全班汇报表演。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其中,进行指导。
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当代作家麦天枢回忆童年生活的一个故事,好吗?
师配乐讲述故事《苦糖》。
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我想说他们那时候日子很艰苦,很不容易,而我们现在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对于今天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好好学习,珍惜生活,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
教师小结:幸福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家人的奋斗,更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要爱自己温暖的家庭,更要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画一画自己的家庭或者祖国,表达自己的爱。
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通过学生对比自己和父母的童年,了解自己家庭的形成和经历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当下生活的情感。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因而,在听故事、品故事之后,我又设计了欣赏歌曲这一环节。因为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故事声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触动了自己的情感之弦,不少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发言。所以,歌曲的欣赏会让更多的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的情绪达到极点,从而为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四个活动板块的设计,就是通过直观感知——深入了解——回忆共情——对比感悟这样的过程来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