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粽》这一课是部编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一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三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这一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读“粽”到品“粽”。
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我觉得“品”粽应该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准词语,读出节奏,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就是读好长句,感受才能深刻,才能读好段落。如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我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在读好短语的基础上过渡到长句的朗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为了解决我们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我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各个感官,从视觉、嗅觉、味觉方面让学生感受体会。精讲段落我设置了三个核心问题: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闻起来怎样?尝起来味道怎样啊?让学生感受到姥姥的粽子好看、好闻、十分好吃,从而为下文的“我吃了之后美滋滋的”做好了铺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参与兴趣极高,回答的非常精彩。如在回答“又黏又甜”时,说“糖果又黏又甜、拔丝地瓜又黏又甜……”,孩子们联系到实际生活,理解非常深刻,从而更能体会到粽子的“十分好吃”。
看到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也能自信满满地站在台前,声音洪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很欣慰。
三、注重字词的积累。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四、了解习俗,拓宽了视野,传播了传统文化。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总之,这节课我备课精心,上课用心。但再好的课也会有遗憾之处,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还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能调动起来,回答问题较少等等,这将是我下一步探求的关键。这次讲课使我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业务水平,我会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