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梳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6:0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含两个专题模块:

  国防建设以军队的现代化为主线,主要讲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发展以及新时代强军之路。

  外交成就以时序为主线,主要讲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等时期的外交成就。

  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外交事业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和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正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我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不断调整外交策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单元结构

  本单元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每一个专题里面又突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历程,外交事业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有利于学生整体、系统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知识梳理

  在2011版课标中,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如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6:04:01 | 只看该作者

1.课标解析




  2.学习要点

  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本单元的3课时为4个学习要点,具体包括了以下知识内容:

  第15课: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17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三、教学建议

  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1.理清章节结构,整体把握

  2.抓住历史细节,激发兴趣

  3.拓展历史思维,提升素养

  第1点建议:理清章节结构,整体把握

  单元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国防建设和外交;外交又分为两部分:新中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外交和七十年代外交及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就第15课 钢铁长城而言,其课程结构包含两个层次:武器装备、军兵种和指挥系统。其中武器装备和军兵种又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军种(从单一陆军到海陆空导弹部队),兵种与军种之间的交叉合成。第二条线索是武器装备不断现代化,装备于各个军兵种。第二个层次是指挥系统,军队领导革命化(突出党的领导);军队架构科学化(五大战区、指挥体系新格局等)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要是外交成就的呈现,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需要注意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一个基本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后来外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全方位外交。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增强,经过中国的长期努力,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节好的历史课要有“魂”、有“趣”、有“法”,“魂”主要指教学的立意,这是决定课的高度和层次的关键要素,“趣”指的是吸引学生,历史课要靠丰富的历史细节来吸引学生,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法”指的教法和学法,它是教师的预设能否很好实现的关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非常明确,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关键看老师在细节上的设置和引导。所以第二个建议是抓住历史细节,激发兴趣。

  在第15课 钢铁长城,学生对我国军兵种的发展演变以及武器的现代化缺乏直观的感知,老师可以引用图片或视频,来让学生对比,在对比中感受到国防的现代化,如:从阅兵方阵看军兵种的变化,开国大典的阅兵方阵和建军90周年的阅兵方阵,对比军兵种的变化。

  再如:从武器装备看国防的现代化,从仿制的歼——5到自主研制的歼——20,对比武器的制造,战斗力等情况。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对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注意联系近代外交的特征,然后与新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不同和区别,然后进一步发问,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补充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需要补充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与苏联等国家建交的同时,我国也注重发展同临近国家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但在美国等国家的挑拨和煽动下,一些国家对我国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我国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表明了我国外交政策的提倡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特点,很快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成和拥护。万隆会议这个点可以从会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开始,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安危。会上面对复杂的局面,周恩来同志提出“求同存异”,扭转了会议的航向。会后,“万隆精神”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涉及四个问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中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问题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内部原因: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部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使世界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亚非拉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加入联合国,第三世界国家已在联合国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席位,从而打破了少数国家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而中国与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赢得了这些国家的支持。关于中美建交,教师可结合史料讲述,尤其是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军事、经济实力受到削弱,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全球利益及自身安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美国已不能无视中国的作用,美国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扭转自己的被动局面,当时的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同志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始考虑改善中美关系,由此出现转机,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日建交是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冲击下实现的,中日建交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全方位外交,可以结合《大国外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让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等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第三个建议,拓展历史思维,提升素养。教材是学生打开世界的一个窗口,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打开窗口,看到整个世界。本单元的学习,强大的国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外交更多是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大国之间的博弈,坚定的外交方针,灵活的外交策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拓展,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比如让学生分析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深刻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6:04:43 | 只看该作者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指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正是教材四、五、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也就决定了本单元内容对后面教学内容起着总领作用,在本册书占有核心地位。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单元标题所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单元知识梳理

  在2011版课标中,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标内容如下:

  1.课标解析




  2.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本单元的5课实为5个学习要点,具体包括以下知识内容:

  第7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第8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9课: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10课: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第11课: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以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呢?2011版课标关于中国现代史内容的学习要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

  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知识梳理

  总体来看,整个第三单元线索清晰,紧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元知识主要由三大块架构而成: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行伟大实践探索——改革开放;

  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以时间为顺序,以党的历次会议为节点,逐步推进,稳扎稳打,逐层递进,一以贯之。

  ·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政治、经济秩序需要恢复,各项建设事业亟待发展。“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解放思想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2月,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党完成了思想路线的转变,指导方针的确立,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这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伟大实践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发展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第一步,是从农村改革的成功开始的。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特点,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积累了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国家改变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僵化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自负盈亏,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职工按劳取酬,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大大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可见,我国的改革是逐渐深入和稳步推进的,改革对于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只有改革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道路。

  · 伟大实践探索——对外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改革探索的同时,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这主要包括: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创造性实践。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经济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随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深入推进。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从1984年到1992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陆城市、边境城市。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从沿海到内陆,从省会城市到普通市县,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综上可见,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

  · 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纵览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一个“中国梦”。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持续攀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态势,我国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我国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逻辑观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创新思路,优化升级产业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三、本单元教学策略

  1、把握总体,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授本单元的过程中,要注意单元知识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框架内开展各课教学,做到前后呼应,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2、立足课本,活用课本资料

  学生进入到八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这一段历史形成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通过情感引导,价值观树立等方面让学生对祖国建设成果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树立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应用好课本提供的素材,如图片、“相关史事”栏目、“材料研读”栏目、“知识拓展”栏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资料的能力。

  3、影像资料,升华学生情感

  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资料非常丰富,教师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相适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既可以保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可以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些政论片,比如《走进新时代》《必由之路》《辉煌中国》《航拍中国》《筑梦路上》《我们一起走过》,能够让学生实际感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深刻地领悟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

  4、亲身参与,感悟历史变革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访问一些身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通过与他们的交谈,直观地了解40多年来社会的变化,将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养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展览的方式,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过去的购物票证(比如布票、粮票、油票等),与今天的购物支付手段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还可以模拟社会调研。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就发生在学生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这些都是与本单元学习密切相关的教科书以外的历史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模拟社会调研,了解家乡的昨天与今天,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就是祖国变化的缩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