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2课时》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0: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桂馥兰香 于 2019-8-8 10:38 编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来“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二 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在学生列出67-25+28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下来了25人,就是少了25人,就应该减去25,用67-25表示;又上去了28人,就是又多了28人,就应该加上28人。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67-25=42(人),42+28=70(人),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67-25+28,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应用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先算67减25,再加28,结果等于70。如果出现先算67+28,再减25,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点指导】
2.教学例4。
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必要时提示: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三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有小括号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主地讨论、思索,这样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B类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4 26 11 64
B类:64-7+15=72(人) 答:学校合唱队现在有72人。
教材习题
第28页“做一做”(下面)
1. 70 93
2. 41 3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