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8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亮的心愿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月亮的心愿》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引出了要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情的课文。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设计特别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优点是给予了孩子们充分读的时间,充分去感受读的快乐。然后从同学的评价中去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分角色朗读,一个学习小组内肯定有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可以互相影响。还有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觉得也很好。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完课后,我将近用了20分钟的时间来讲讲班级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举例说了爸爸妈妈是如何的关心我们的成长的,我们要体贴关心父母长辈。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半的小朋友感动得哭了。下课后我又找了几位小朋友谈心。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表明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我觉得效果来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教育效果真的很起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月亮的心愿》是新课程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有趣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月亮看到一个小女孩准备第二天去郊游,于是想让明天是好天气。后来又看到另一个小女孩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而宁可不去郊游,她决定还是让明天下雨。第三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我觉得,课文有很多悬疑吸引着我的注意,同时也吸引着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上法。我是这样设计环节的: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体会月亮的两个不同的心愿:一个是明天晴天,一个是明天下雨,产生这样的矛盾现象,让学生带着新奇,带着疑问,去学习整篇课文。课文没有明讲第二天是晴天还是雨天,只是说“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在学到最后一小节时,我问学生,月亮的哪个心愿实现了?虽然学生中发生很多争执,但仔细阅读课文的同学还是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接下来的设计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我这样问:同学们,其实月亮的心愿也可以说只有一个,你能读读最后一小节,想想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直到下课,也没能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那就是月亮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去郊游。

  同年级的另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她没有像我似的提炼出月亮的两个心愿,而是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分析课文以前,已经能知道月亮的心愿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了,学生的回答没有遇到我教学时的那种困难。但这样的设计在教学时则缺少些悬念,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也有其他的老师没有把教材挖得这么深,教得倒也顺畅,目标也能较好地达成。所以教完这篇课文后,引发我几方面的疑问:

  1、月亮的心愿到底应定位在两个矛盾的“晴天、下雨”上,还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

  2、如果月亮的心愿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那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教法让学生保持学习时的强烈好奇心。

  3、把月亮的心愿定位在“晴天、雨天”上,是不是也可以?而揭示“让孩子们都去郊游”目标的达成,是否可老师适当点拔?

  4、一年级的课文到底应该是较粗浅地分析,还是带领孩子深入地体验课文的意思?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以上的疑问,希望各位有见识的同仁能给我有用的建议,这也是我的“心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教育是艺术,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也许就在于它能唤醒受教育者的智慧。

  语文课《月亮的心愿》教学正在有序地进行着,我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月亮心情的变化,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我想听老师读”,说话的是我们班上读课文很好的佟少男。然后群起而呼之“我们想听老师读”。

  于是,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月亮来到一家窗前……”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逐渐被我的朗读感染了。我也很激动,读得更有感情了。当读到结尾时,突然,我卡了壳,读丢了两个字“也不”,赶紧更正,但想不留痕迹是不可能的。

    同学们对我的朗读作了一番评议:老师读得声音宏亮;读得流利;老师的XX句子读得好……;这时佟少男兴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师,你读课文时感情很好,但就是结尾丢了两个字,如果老师一字不差,就更好了。”说完用探寻的目光看着我,等着我的反映。

  听了他的话,我很感动,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然后对着孩子们我说:“谢谢同学们对我的表扬;更谢谢佟少男给我的意见,佟少男今天的表现至少有三点值得表扬:第一,他听得很仔细,能把老师读错的地方找出来,这就可以避免自己读错了;第二,他很与修养,很尊重我,先肯定我的优点,再提出意见;第三,他很勇敢,敢于向老师提出要求,这是最值得表扬的。”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向佟少男投去赞扬的目光,同时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佟少男却十分惊讶而又惊喜。

  通过这件小事的处理,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并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这样才会使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那天,我在102班借班教学《月亮的心愿》,教学过程一环紧扣着一环,一如我预期的目标,有序地进行着。最后10分钟了,我沾沾自喜;正好,10分钟,刚好完成预定的写字教学。总结过后,我说:“接下去,小朋友我们来进行写字。”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说话了:“老师,这些生字我们葛老师已经教过了。”正坐在台下的葛老师也紧接着说:“不好意思,这些生字我昨天提早教好了。”

  怎么办?我赶紧说:“那好,小朋友,我们学完了全部的课文,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吧!”顿时,课堂上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我还在想:“这也不错嘛!书声琅琅,学生平时也很少有这个机会。”正想着,学生已读完了全文,一看表,还有5、6分钟。

  怎么办?我想:来作一次尝试吧,让学生来提提问题,既可以打发打发时间,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不也是一个挺好的结课吗?可事实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1、老师,“月亮透过窗帘”中的“透过”是什么意思?

    这天天气晴朗,我利用教学中的窗帘,让学生看“阳光透过窗帘,来到我们教室”,讲清了这个“透过”。

  2、老师,“身旁放着一个背包”,“身旁”是什么意思?

    我走到这个学生旁边,说:“现在,老师就站在杜纳新小朋友的身旁。”

  3、老师,“照顾”是什么意思?

   我忽然想起来了:我漏了“理解照顾”这一教学环节。原来我的教学中有这么一个设计(看图说话):珍珍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她帮妈妈____________,她替妈妈____________,她还给妈妈____________说话练习后,我有一个小的总结:小朋友,像珍珍这样,就是照顾妈妈。“照顾”你们明白了吗?可由于忙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忘了,于是,我抓住这个提问趁机补上了这个“遗憾”。

  一堂课下了,原来我认为这堂课上最有亮点的是:体现课文中心的师生间情境语言互动,而此时,最让我欣喜的是我看到了学生那好问的闪光点,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学生的提问只是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但这不正是学生好问的起点吗?这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