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德与教师礼仪》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2:5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期学习了《师德与教师礼仪》,本书力求在注重把理论和实践、原则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礼仪相结合,揭示两者互为支撑的关系。道德与礼仪的关系,说到底是善与美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善。”普罗提诺则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可见道德与礼仪关系之密切。学习完本书后,让我明白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良好礼仪的内在根基,而礼仪则既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偏颇。教师只有在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注重礼仪修养,才能真正体现“身正为范”的要求。

师德的要义在于“爱”,而我认为,“爱”要扎根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关爱学生,就是要理解尊重学生。说“爱生如子”也许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很难真正做到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教育之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上百性格各异的学生,其中当然不乏心理偏执的行为顽劣的,甚至有由于某些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因素误导而导致的故意与同学作对与教师为敌的特殊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很难自然而然地爱起来,更不用说“爱如子”了,那么,对之尽量理解和尊重,尽量用平等公正的心待之,尽量原谅他们成长中犯的错,尽量耐心的接近他们引导他们,懂得有什么“果”必有什么“因”,找到解决他们心结的线索和方法,这应该是“关爱”的朴素的内涵吧!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对学生不求全责备,珍视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用微笑点燃每一个孩子天真的笑靥,用掌声青睐学子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以博大公正的胸怀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的心灵沐浴在阳光下,这应该是“关爱”的美好境界吧!如此,以敬业乐业为础,以关爱理解为基,师德规范将不再是强制规范,而是内在的修为、自觉自悟的德行,不用特意去“为人师表”,你已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已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子打动他人。

我们的国家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我们的国家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名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美观,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女老师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4: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